- #2253 [lym], 25-09-20 10:05呢條女一時又兇鐵,一時又清真。其實無非都係搭雞棚。
- #2252 [亨利二世], 25-09-20 10:01「王子」辦公室遺址,變「清真認證」公司
本來沒打算談「施政報告」,但其中有一項不起眼的「積極開拓中東及東盟旅遊市場 促進清真認證」,讓我想起近日一位讀者的來訊報料,值得公眾留意。特首剛發表的施政報告說:
「為進一步促進穆斯林旅遊,我們會加強推進『認證、教育和宣傳』策略,鼓勵業界推出更多穆斯林旅客友善設施及餐飲等。旅發局將推出資助餐廳申請清真認證計劃,今天起至2026年底成功獲得清真認證的餐廳,認證費可獲半額資助,上限為5,000元。」
為了吸引中東資金和穆斯林旅客,香港近年積極推廣穆斯林友善政策,還被評為「全球非穆斯林國家最友善穆斯林城市」第三位。現在港府甚至動用公帑資助餐廳做「清真認證」,表面看來,好像很尊重穆斯林文化,但常識告訴我們:魔鬼總在細節。
清真認證(Halal certification),是指經由權威機構審核,確保食品或產品符合伊斯蘭教法規定的認證制度。眾所周知,清真食物不能含有豬肉,亦禁酒精。但要取得清真認證,除了食材須符合教律,製造、烹調的方法也馬虎不得。穆斯林講究halal,像猶太教重視kosher(潔食),其中大有學問,一點也不能苟且。
那麼香港有什麼機構做清真認證呢?一位在港居住的穆斯林讀者上月開始聯絡我,希望我關注一下近幾年忽然成立的多家「清真認證公司」。讀者對這些公司的背景有不少疑問,其中一家更和去年「杜拜王子」家族辦公室的行政總裁麥懿睿(Eleanor Mak,又名麥凱欣)有關。
據悉,麥懿睿跟拍檔在今年1月註冊成立了一家「清真認證」公司,名叫「Halal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Organization (Hong Kong) Limited」,她們的身分是董事,而公司的CEO則是社會知名人士。更有趣的是,這家「清真認證」公司的註冊地址,跟雲星資本有限公司(同樣由麥懿睿擔任董事)一模一樣,都在上環招商局大廈16樓。
招商局大廈16樓有什麼特別呢?據去年港媒報道,「杜拜王子」的香港辦公室,正是位於招商局大廈16樓。也就是說,那個「王子」family office的遺址,如今似乎已順利轉型為「清真認證」公司,且成立不夠一年,就食正港府資助條水,可謂「上帝關了一扇門,必會為你開一扇窗」,真夠勵志!
麥懿睿想打「清真認證」主意,相信早有計劃。她的老拍檔、香港中東經貿協會創會會長沈運龍在2023年底已向《香港01》記者說:「好似香港有300多間提供中東相關食品的店鋪,但中東人來到香港,也未必間間敢去,因為不太知道處理食材的過程中,是否都符合伊斯蘭教規範,所以政府應該鼓勵相關餐廳推行Halal﹙清真﹚認證。」(見〈與迪拜酋長姪兒簽備忘錄 中東經貿協會沈運龍︰首要是交換信任〉,2023-12-18)
也許是「朝中有人好辦事」,今次施政報告果然如沈運龍所願,宣布撥款資助「清真認證」了。你可能問,區區幾百間餐廳認證,能賺多少錢?但穆斯林除了食物,就連時尚、美容及醫藥產品,甚至服務都可以認證,加起來,涉及數萬億美元商機。餐廳認證只是第一步,之後還可以認證香港或大陸產品,出口到中東或東南亞,那才是大茶飯。
問題是:這些藉着halal圖利的香港公司,其認證、營運方式是否真的符合穆斯林標準呢?像那位「杜拜王子」的前代言人,大家都無從知道她是否有能力、資格辦一家具國際公信力的清真認證機構。有「觀音山」飲用水的前車之鑑,港府這次資助認證,務必打醒十二分精神,做好due diligence,否則必有「好戲」。勿謂言之不預也。
相關文章:
比王子更神秘的家族辦公室CEO
https://www.patreon.com/posts/bi-wang-zi-geng-101301561
圖/ Sheikh Ali Rashed Ali Saeed Al Maktoum(左),麥懿睿(右) - #2251 [lym], 25-09-19 15:39咁敏感做乜?書包亂抛又唔係頭一次。9嗡正好貼合屍正包膠的主題。雖然答不出如何解決致電者的問題,但卻能說明見到種種的PK現像為何出現。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9-19 15:43:55 -
- #2250 [亨利二世], 25-09-19 15:32又再關注李家超中文水平
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後,亮相電台節目。有市民致電問他,香港「負資產、破產日日上升」,還有失業問題,到底有何辦法解決?李家超答得很「妙」。他稱香港正值「經濟轉型」,會有適應期,「我哋當然係有弱點嘅,但我哋仲有好多好嘅地方,唔好令到自己太過悲天憫人。」
這樣的答案,當然沒解決現實問題,卻總算解決了聽眾的問題——說好的「問題很多,但每天解決一個,一年就有365個」,瞧,就是這樣簡單!美中不足的是,李家超最後那句「唔好令到自己太過悲天憫人」,我認為有點語病,必須又再關注一下特首的中文水平。
先談談「悲天憫人」詞源。網上詞典(包括台灣教育部成語典網)都說它脫胎自韓愈〈爭臣論〉那句「畏天命而悲人窮」,我認為不是。韓愈之前,隋朝大儒王通(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是其孫)早已在《中說.周公》寫過「畏天憫人」一詞,原句為:
文中子曰:「《易》之憂患,業業焉,孜孜焉,其畏天憫人,思及時而動乎?」
大意是:「《易經》所說的憂患,就是謹慎戒懼、勤勞不懈的狀態,這是敬畏天道、憐憫世人,總想着要不失時機、有所作為嗎?」
韓愈「畏天命而悲人窮」,其實是從王通「畏天憫人」化出的。到了明清兩朝,「畏天憫人」逐漸演化為「憂天憫人」(如清人潘耒〈《日知錄》序〉稱顧炎武「憂天憫人之志,未嘗少衰」)或「悲天憫人」(如明人楊鏘〈憤世〉云「古者英偉卓絕之士⋯⋯胸中實耿耿醒醒,悲天憫人」)。
不管「憂天憫人」抑或「悲天憫人」,都是形容一個人以天下蒼生為念,既憂心國家的危難,亦憐憫民生的艱難。記岳陽樓而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目睹大雨滂沱而吟詠「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的杜甫,都是中國文化傳統裏「悲天憫人」的典範。
悲天憫人,是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李家超叫大家不要太悲天憫人,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對勁——即是叫香港人不用太關心國家民生,大可冷血一點,懶理他人死活?我懷疑李家超原意,是叫你不用太悲觀,但「悲天憫人」那個「悲」字卻令他捉錯用神了。又或許,他原本想講的只是「怨天尤人」。
無論如何,李家超至少也是言行一致的,因為他肯定不會「悲天憫人」。最後,容許我奉勸特首一句:「你當然係識字嘅,但你仲有好多字唔識用,唔好令到自己太過『出口成章』。」
相關文章:
關注李家超的中文——「加起來」與「老百姓」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5354861
跟李家超學中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6122287 - #2249 [亨利二世], 25-09-18 14:53當梵蒂岡遇上慈山寺
上禮拜六,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破天荒開了一場演唱會,叫「Grace for the World(無國界恩典)」,雲集超過廿五萬觀眾,表演者有美國歌手Pharrell Williams、意大利男高音Andrea Bocelli、韓國出道的歌星BamBam、西斯汀教堂合唱團,還有來自羅馬歌劇院的管弦樂團等,可謂星光熠熠。演唱會結束後,逾三千架無人機更在西斯汀教堂上空作出壯觀的光影表演,名副其實千年難得一見。
在梵蒂岡開演唱會已夠奇怪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有朋友在Disney+觀看這個騷,發現贊助名單竟有「Mr. Li Ka-shing」。友人忍不住問我:「李嘉誠唔係佛教徒咩,點解會贊助梵蒂岡演唱會?唔通係另類分散投資?」哈,這問題聽來像開玩笑,但在全球社會日益撕裂的今天,似乎也值得談一談。
這場歷史性演唱會,其實是天主教廿五年一度的「禧年(Jubilee)」慶祝活動,也是第三屆「人類友愛世界集會(World Meeting on Human Fraternity)」的閉幕節目。演唱會的宗旨很明確:就是宣揚團結、公義與仁慈,鼓勵世人跨越文化、信仰跟國籍的差異,視彼此為手足。
全晚最動人的一幕,也許就是Pharrell Williams要求觀眾舉起手機燈,在廣場上營造一片光海,然後說:「這是我們團結的力量。三十萬盞燈,代表所有宗派、所有民族。人類常常將差異視為危險。但恩典(grace)會輕聲說:『等一等。』好奇心(curiosity)會問:『為什麼?』幻想一下,若我們不說『你和我不同』,而是問『我能從你身上學到什麼』,那會如何?」
真正的宗教,必然是跨越宗教的。佛教徒若妄生分別心,只挑佛教團體來布施,那他還是不要信佛更好。佛陀的布施本來就不着形相。想起上月收到一本由慈山寺印製、被稱為「李嘉誠半自傳」的《光中回首》(非賣品),裏面有一個關於布施的故事〈金箔與慈悲〉,頗有意思,容我抄錄於下:
//一個嚴寒的冬天,大雪已經下三天。有一個乞丐去敲榮西禪師的門,顫抖的說:「禪師,我的妻兒好幾天一粒米都沒吃,連日的大雪又使我舊病復發,請求你救救急!」
但寺裡沒有多餘的食物和錢財,要怎麼幫助他呢?
榮西禪師想起有些塗裝佛像用的金箔,毫不猶豫給了他。弟子不滿,抗議說:「那些金箔是裝飾佛像的,怎麼能輕易送人?」
禪師平靜回答:「我尊敬佛陀才這麼做。」弟子說:「把聖像金箔送人,還算尊敬佛陀嗎?」禪師喝斥:「佛陀怎麼對待一切眾生的呢?佛陀累劫修道,為衆生捨血肉棄骨髓,在所不惜!你們只看到鑲金的佛像,怎麼看不到佛陀的心?」//
布施的意義在哪?在助人,對,但不只是助人,更在於自發的捨棄心——捨棄對財物的貪戀,同時也捨棄一切名相、形色對你的束縛。李嘉誠既懂得上述的禪門道理,他這次選擇贊助梵蒂岡,自非拘泥於狹隘的宗教之見。
莊子說得好:「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即是說,你看世界萬物,若由不同的方面看去,那麼自己的肝和膽也會像楚國和越國般不同;若從相同的方面去看,則萬物都歸於一體了。醒悟的,無往而不自在;偏執的,何處不撞南牆?
世界已經太分裂了。是時候停止「肝膽楚越」式思維,若看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不如試着「等一等」,然後平心靜氣問:「我能從你身上學到什麼?」久而久之,你就明白梵蒂岡也可以是慈山寺,慈山寺也可以是梵蒂岡(可惜,你仍然不會是李嘉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248 [亨利二世], 25-09-16 23:43龍應台沒有告訴你的事
龍應台女士又來談和平了。這次是投稿到《聯合報》,題目是「為何我們今天要談和平」,文章在今日(9月16日)刊出。全文可見龍應台的臉書:
https://t.ly/EK0BS
這篇文章有很多不通、可笑之處,逐一反駁未免浪費時間,現在只舉一例談談,其餘自可舉一反三。龍應台說:「政治領袖總是高喊『和平靠軍力』,然而歷史上『真和平』的到來,往往不是通過砲火,而是通過謙卑。」隨後她連舉幾個「謙卑帶來和平」例子——包括西德布蘭特總理在華沙下跪、戴高樂邀請戰敗後德國總理阿登納出席彌撒,及南非總統戴克拉克釋放曼德拉——意在證明「謙卑」、「下跪」、「牽手」才能促進「真和平」。
問題是上述三個歷史例子,首兩個是雙方在互相尊重國家主權的前提下,於戰後化解仇恨的舉動,而南非的戴克拉克則是迫於國內外險峻形勢,才務實地釋放曼德拉兼解除黨禁,並非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是個好人,決定大發慈悲。這些例子跟當下美、中、台局勢,究竟有多大相關性呢?
龍應台如此「旁徵博引」,似乎只想告訴中共和美國一個簡單道理:只要人人保持「謙卑」,戰爭自然遠離。龍應台說得太對了!其發人深省的程度,就像以下格言:「每呼吸60秒,就減少1分鐘壽命」、「台灣人睡覺時,大多數美國人都在工作」、「只要每天省下買1杯奶茶的錢,10天後就能買10杯奶茶」、「誰能想得到,這名16歲少女,在4年前只是一名12歲少女」,諸如此類。
龍應台的廢話或謬論,我不再評論了,反正大多數這裏的讀者,都應該看到有何問題。我現在想談談,龍應台在文章下半截強調的「韌實力」及「和平推」是什麼。讓我先簡介一下龍的觀點。
龍指出,軍力競賽並非台灣的優勢,台灣真正的力量在於「韌實力」,例如領先全球的晶片科技,以及由成熟公民社會所孕育的研發創造、自我治理、辨別真偽等能力。這套柔韌的「武器」,能讓台灣與各方(包括中共)溝通周旋,建立信任,避免成為中美衝突下的焦土。她認為除了「兵推」,更需要「和平推」。
很多讀者看了龍應台的文章,相信都會感到困惑:她在文中侃侃而談的「韌實力」,如晶片科技、公民社會等,到底如何帶來和平呢?難道習近平見你晶片做得好,就會心生憐憫,說:「台積電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資產,也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破壞台積電,不僅對台灣同胞沒有好處,更會對全球經濟和科技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咱們還是不要打仗了。」是這樣嗎?
至於「和平推」又是什麼?一樣令人莫名其妙。事實上,龍應台這些觀點不是她的原創,而是來自中東衝突專家、耶魯大學國際領導中心創始主任Emma Sky。去年6月6日,Sky接受「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在台北與一群嘉賓作閉門對談,其間她探討如何提高台灣社會的韌性(resilience),也提出「和平推(Peace Game)」概念——「推」即推演、博弈。
我沒出席那閉門會談,但網上有兩篇報道(來自台灣《風傳媒》及新加坡《聯合早報》),披露了Sky的演講重點。什麼是「和平推」呢?烏凌翔在〈捨「兵推」改「和平推」─如何推出和平?〉(風傳媒,2024-6-11)這樣寫道:
//Sky 在演講中確實提出:「有沒有機會更具創造性地思考台灣的未來,進行『和平推』(Peace Game)?」
她定義的「和平推」是「社會全方位的參與,有行動力的公民想像一個樂觀的未來,台灣與自身和鄰國和平相處,找出持續繁榮的途徑」。不過,她緊接著說,「這並不容易」。因為她也指出「實現和平需要遠見… …也需要發展雙方互信、互動和合作關係,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Sky 似乎也知道目前兩岸官方完全不溝通久矣,期望互信與合作無異緣本求魚,所以她接下來只申論「和平推」需要「關注台灣需要做什麼來提高韌性,抵禦外部壓力」,重點在萬一解放軍發動了武統戰爭,台灣的醫藥、糧食、能源、用水、通訊、公共服務… … 要如何維繫的夠長久,社會如何維持團結。//
再來看看2024年6月10日《聯合早報》的一篇〈中東衝突專家訪台提倡“和平推演”〉,Emma Sky(艾瑪思蓋)在會談上是如此解釋「韌實力」及「和平推」的:
//綜合艾瑪思蓋的演說和答詢,台灣面對大陸可能發動封鎖、氣候變化的兩大生存威脅,和平推可通過專家討論,推演如何阻止全球變暖、增加能源自主供應、糧食自給自足、提高水儲存管理,來加強社會韌性。
她說,在政治層面,為了避免戰爭,台灣新總統必須考慮與北京重啟對話,以減少誤判與誤解,並探索台北與北京都能接受的兩岸關係方案,以維持現狀。
在社會韌性方面,她建議可通過和平遊行提高意識,通過國防與民防服務、推動環保運動加強社會內部凝聚力,並通過兩岸旅遊、商業與文化交流,促進瞭解和減少敵意。//
看懂了嗎?原來Emma Sky口中的「韌實力」,不是龍應台鴻文所講的什麼晶片科技,而是寄語台灣加緊做好國防民防,以確保中共一旦侵台或發動封鎖,台灣的醫藥、糧食、能源、用水、通訊、公共服務都能維持下去。在《聯合早報》的報道中,配圖是Sky在閉門會談的演講照片,當中顯示她的PowerPoint開頭清晰寫着:
「台灣可以從烏克蘭經驗中學到什麼?當然是避免戰爭發生。為了做到這一點,台灣需要提升自身的防禦能力並增強韌性。」
然後她才建議台灣總統跟北京重啟對話,探索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兩岸關係方案,以維持現狀」。Sky的建議,不管你是否同意,聽來也遠比龍應台所講的合情合理,內容也充實許多。至少Sky一開始就強調「提升防禦能力」,並提醒台灣人加強能源自主供應、增加糧食和水的儲備,而非不着邊際空談「謙卑」。
Emma Sky原本清晰有力的觀點,為什麼到了龍應台的生花妙筆下,卻變成一堆語焉不詳、「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膠論呢?希望龍女士在下篇談「和平」的文章中可以解釋一下。
相關文章:
龍應台與伊索寓言的狼使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5774909
【宋家客廳】被龍應台辭退的譯者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1376414 - #2247 [亨利二世], 25-09-16 10:47柯文哲案是「冤獄」?
台灣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涉京華城案、政治獻金案而遭羈押1年多,本月5日獲准以7000萬台幣保釋。柯一獲釋就公開呼冤,聲稱檢察官查一年什麼都沒查到,「民進黨做夢都沒想到,民眾黨怎麼會這麼乾淨」,直指這案子是「冤獄」。
一個禮拜後(9月12日),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有關柯文哲案的最新民調,有41.6%民眾認為柯是冤獄,38.2%認為不是,其餘約20%則表示「不知道」或「沒意見」。由於民調顯示多數人認為這是「冤獄」,不少柯的支持者都說:「人民眼睛是雪亮的。」
我的第一反應是驚訝——不是驚訝有這麼多人認為柯是「冤獄」,而是驚訝這案件尚未審完,台灣人居然就做這種民調。須知柯文哲面對的法律訴訟並非單一案件,而是由數個獨立但相關聯的指控構成,涉及「收受賄賂」、「圖利」、「公益侵佔」及「背信」各項罪名,案情錯綜複雜,隨機抽問普通民眾,他們有何資格判斷那是否「冤獄」?
看台灣新聞,似乎都沒提及這民調以什麼方式詢問,我只好到台灣民意基金會官網查閱報告原文,結果令人失笑。根據9月12日的報告〈國人對柯文哲案的相關態度〉,問題原來是:
//柯文哲今天(9/8)說:「這案子紛紛擾擾一年多,檢方沒查到什麼證據,根本就是冤獄。」請問您同不同意他這個看法?//
報告連結:
https://t.ly/jAMwJ
這問題一看就很不妥,明顯有引導性。它引用柯文哲的觀點,已極可能影響受訪者的看法。何況柯的說話非常主觀武斷,如「紛紛擾擾」、「檢方沒查到什麼證據」和「根本就是冤獄」,都容易引導受訪者偏向答「同意」——你都說了「沒查到什麼證據」,那還不是「冤獄」嗎?
事隔三日,今天(15日)台灣民意基金會又公布民調,問:
//有人說:「柯文哲被收押禁見長達一年,是賴清德政府的政治迫害。」請問您同不同意?//
結果同意的有41.7%,不同意的有44.6%,這次是不同意的居多。但若像12日報告的民調那樣,直接引用柯文哲的話來提問,我相信結果就會翻轉。其實「長達一年」四字,已暗示把柯關太久了——省掉「長達」兩字,效果就很不同。做民調的人真的不懂?
然則柯文哲案真是「冤獄」嗎?我不敢,也不能越俎代庖,替台灣法官審案,只想在這裏談一些個人感想。柯文哲獲准保釋後,北檢(臺北地方檢察署)提出抗告(香港叫「上訴」),獲高等法院接納,於是撤銷保釋,發回北院(臺北地方法院)重新裁決。15日,北院重開羈押庭,再度裁定柯文哲得以7000萬元保釋。這不禁讓我想起黎智英。
2020年黎智英因涉「国安法」及「欺詐罪」(案情是違反租契)而被羈押,同年12月23日獲香港高等法院批准以1000萬港幣保釋。香港律政司立即上訴,要求再度收押黎智英,中共黨媒及香港各大親共媒體也群起抨擊保釋裁決。《人民日報》在該年12月26日發表文章,批評黎智英獲准保釋是「匪夷所思」,又說「香港法院是不是管轄有困難」。結果黎智英很快又被關押,至今將近5年(「国安案」仍未定罪判刑),再未獲准保釋。
針對現已「自由」的柯文哲,今日台灣有這樣的政治操作嗎?從前台灣也有許多駭人聽聞的「冤獄」和「政治迫害」,但也許是「小確幸」太久,一切皆變得雲淡風輕,年輕一代恐怕都不認識了。
相關文章:
反駁岑耀信,14個字就夠了
2024-6-11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5998099
圖/中時新聞網 - #2246 [亨利二世], 25-09-14 19:04Tyler Robinson的左右之辯
美國右翼網紅Charlie Kirk遭槍殺,轟動世界,連理應不熟悉Kirk的華人網民,這幾天也為此激辯。政治立場偏右的,一口咬定槍手「極左」;及後22歲疑兇羅賓森(Tyler Robinson)落網,偏左的人發現他出身共和黨背景家庭,又在網上流傳的萬聖節照片中找到蛛絲馬跡,反指羅賓森「極右」。如此一左一右,沒完沒了,雙方都捕風捉影,卻爭論得面紅耳熱,實在玄妙。
我看了兩日美媒報道,坦白說,至今也確定不了羅賓森到底是「極左」、「極右」、兩者俱非,抑或兩者皆是。美媒記者訪問了羅賓森的舊同學、鄰居及幾周前才合作過的電工同事,但拼湊出來的疑兇形象,卻似乎更加矛盾及撲朔迷離。
一位舊同學憶述,羅賓森唸高中時,政治立場跟家人一樣是保守派,甚至是川普的「死忠支持者」(原話是「When I knew him and his family, they were like diehard Trump」),2020年仍支持川普連任。這位同學困惑地說:「我不知道是什麼改變了。」
近日曾與疑兇合作的電工同事,則披露了羅賓森另一形象。他形容羅賓森個性「害羞」,「不怎麼談論政治……除非有人提起(didn’t really talk political… unless someone brought it up)」。這同事又形容羅賓森「不太喜歡川普或查理(he wasn’t too fond of Trump or Charlie)」——查理即被殺的Charlie Kirk。
另一位高中同學Xander Luke則表示,羅賓森「在政治上很活躍,也勇於為人民權利發聲(was politically active and outspoken about people’s rights)」。Luke補充,羅賓森「認為兩個政黨都令國家走下坡,並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thought both political sides were contributing to a country being in a worse place and not improving the world)。」
上面三項資訊,好像自相矛盾,但細看也合情合理。Luke指羅賓森不滿兩個政黨,尤其重要。高中時期,羅賓森或受家人影響,或自己也認為川普與別不同,可為美國帶來變革,所以擁戴川普,這不奇怪。事隔數年,川普再任總統,羅賓森可能覺得他表現不濟,改變想法亦不足為奇。
根據以上訪問,只知道羅賓森對川普的看法一直在變,但推論不出他是左或右,遑論極左極右。至於其他「環境證據」,同樣證明不了什麼。許多人看到案發現場附近彈殼上,刻有疑似反法西斯的字句——如「Oh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是出自二戰時期意大利反法西斯運動的歌曲、「Hey fascist! Catch!」則暗示叫法西斯主義者接子彈——便條件反射認定羅賓森「極左」,也屬皮相之見。
舊同學都說羅賓森「非常熱衷電玩」及遊戲設計,深受網絡次文化影響。例如「Hey fascist! Catch!」後面,還刻有一個向上箭頭符號、向右箭頭符號和三個向下箭頭符號,這些都是射擊遊戲Helldivers 2的空襲代碼,後來演變成迷因,暗示對某個應被摧毀的事物發動致命攻擊。換言之,這不是政治宣言,而是青少年的迷因「典故」。
其他彈殼上刻的「Notices bulges OwO What’s This?」、「If you’re reading this, you’re gay LMAO」,都是典型網絡惡搞用語。這些看似無厘頭的訊息,分明旨在展現刻字者的反諷、幽默、挑釁及叛逆態度,與其說是用來宣示某種政治立場,倒不如說是反映一種虛無主義的、憤世嫉俗的人生觀。
至於憑一張萬聖節照片就認為羅賓森「極右」,跟那些把彈殼迷因字句詮釋為「極左」的評論,都是不相伯仲的武斷。這兩天,網上流傳一張羅賓森在2018萬聖節年拍下的照片,只見他穿着Adidas運動服蹲在草地上(英文叫「Slav squat」,其實中国人也習慣這樣蹲),有人就聯想到美國那個批評Kirk不夠右的極右團體「Groyper」。當中有什麼邏輯呢?
原來那個穿Adidas的低蹲姿勢,源自一種叫「Gopnik」的次文化。Gopnik一字,本指俄羅斯及某些前蘇聯國家一群工人階級年輕男子,他們常被視為街頭阿飛,講話粗俗,有時會干犯一些小罪行。穿運動服(尤其是Adidas套裝)在戶外蹲着,正是gopnik的招牌姿勢。後來這個蹲姿傳到美國,十多年前「斯拉夫深蹲」迷因和相關網路文化開始流行,在2017年左右還跟「佩佩蛙」(Pepe the Frog)結合,衍生了一種新迷因,稱為「Pepe Gopnik」。
這跟極右組織Groyper有何關係?Groyper名字是「佩佩蛙」的變體,成員也喜歡用「Pepe Gopnik」這個迷因。還有呢?沒有了。其實只要用「Gopnik」這個字搜一下2018年的圖片,你就看到大量跟羅賓森穿着同一套運動服、擺同一姿勢蹲着的青年人照片——這不是「政治洗腦」,這是迷因效應。Gopnik迷因本身沒什麼政治含義,硬要說有什麼意思的話,就是假裝「從迷因走出來的人」,很適合萬聖節扮鬼扮馬的活動。
看到這裏,你該明白許多網民關注的「極左/極右」的「環境證據」,實際上只是不能太認真看待的網絡迷因和次文化而已。當然,羅賓森決定暗殺Kirk,肯定是不喜歡他的,至於不喜歡的原因,則可能跟他的跨性別室友有關。
美媒《Axios》今天有篇報道(題為「Kirk suspect's transgender roommate "aghast," may be key to motive」),引述了六個消息人士,披露「羅賓森跟他的跨性別室友曾談戀愛(Robinson had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his roommate)」。因此,警方懷疑羅賓森動殺機的原因,是Kirk的言論對室友「充滿仇恨」。如果真是這樣,這宗槍殺案就不能單靠政治立場解釋了——更貼近真相的故事,應該是關於一個性情偏激的青年,為了戀人而衝冠一怒謀殺。
政治立場不論左右,都是有性小眾的。如果你相信那些公開言論很保守、甚至「恐同」的人,本身一定不會是同志或雙性戀,那只證明你「太年輕」了。為了政見而殺人,不是沒有,但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難道你以為毛澤東殺那麼多中国人,是因為他「極左」嗎?
相比起政治立場,我認為更值得探討的可能是年齡。近年這類孤狼型槍手都很年輕:去年7月試圖槍殺川普的Thomas Matthew Crooks,僅20歲,至今查不出行刺動機;在曼哈頓槍殺聯合健康保險公司CEO的Luigi Mangione,行兇時26歲;現在的羅賓森則是22歲。就算當年刺殺甘迺迪的Lee Harvey Oswald也只是24歲(動機依然未明)。他們殺人各有原因,即使對象是政治人物,是否真的算作「政治暴力」也難說。
既然真相如此難尋,現在左右兩派卻急不及待互相攻訐,除了火上加油、進一步撕裂社會外,還有什麼作用呢?羅賓森真正憎恨的,也許不是Kirk或右派,而是這樣的一個世界,這個由兩種意識形態共同建構的無聊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245 [simpleman], 25-09-13 13:11人轉藍,腦變殘,但 689已經染紅好耐,點解會咁低知失智?!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9-13 13:12:03 - #2244 [Spong], 25-09-13 12:28「Making a Sophie's choice.」是近些年美國新出現的片語,意思是在兩個艱難選擇之間被迫進行的可怕選擇。這個片語起源於1978所出版的一部小說《蘇菲的抉擇》喃喃地哀求著:「我不能做這個抉擇。」納粹軍官下令若她不做抉擇,她的兩個小孩都將受死。搶奪間,蘇菲開口讓士兵抱走女兒,走向毒氣室……
而那位納粹軍官其實也是一位受害者,因為他就是奉派挑選哪些人要送毒氣室的醫官,他也是一個靈魂被毀的受害者。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9-13 12:29:11 - #2243 [lym], 25-09-13 09:48沒有最廢,只有更廢。
- #2242 [Spong], 25-09-13 07:53下屆熱門特首屬意「李家超」連任或是「梁振英」返閹?
終於看到一次中國香港的「蘇菲的抉擇」 - #2241 [亨利二世], 25-09-12 19:41梁振英把不知名物種輸入香港
全国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今天在社交平台發文,談及淘寶出售偽冒的香港馬會、香港哥爾夫球會等俱樂部的泊車貼,稱「淘寶發財要立品,不能損全體中國商人聲譽」。但帖文最令人驚訝的內容,是梁振英自爆在淘寶買「冬草夏草」的種子:
//兩年前我在淘寶找種子,遇到「冬草夏草」的種子,買了,種了,長出一棵小樹,種子拿去化驗,結果當然不是冬蟲夏草,是不知名的植物。我向淘寶投訴,這種子下架了。//
不知道梁振英是老眼昏花打錯字,抑或真心想寫「冬草夏草」。若是後者,他的投訴就非常奇怪——淘寶商戶既然已經標明,自己賣的是「冬草夏草」的種子(我不清楚是什麼),你為什麼還投訴長出來的不是冬蟲夏草呢?儘管中共喜歡把洋紫荊跟紫荊花混為一談,但一字之差,已是兩種植物了。「冬草夏草」當然不是冬蟲夏草!
若梁振英只是打錯字,那就更荒唐可笑了,因為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冬蟲夏草根本沒有種子。
冬蟲夏草是一種真菌,靠釋放孢子繁殖。晚秋,真菌孢子會入侵並寄生在蝙蝠蛾幼蟲體內,菌絲在其中繁殖,最終把幼蟲殺死。入冬,蟲屍因形成菌核而變得僵硬,保持垂直於地下的狀態,是為「冬蟲」。翌年春,菌絲開始生長,夏天就從幼蟲頭部長出像草一樣的子實體(fruiting body),稱為「夏草」。之後子實體釋放孢子,感染其他幼蟲,完成整個生命循環。
只要弄懂什麼是冬蟲夏草,就知道它不可能靠種子種出來。正如我聲稱有「bitcoin種子」出售,你可以種一棵樹,秋天就掉下bitcoin,你又信嗎?想起馬雲多年前曾回應「淘寶假貨多」的批評,他說:「二十五塊錢就想買一個勞力士手表,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你自己太貪了。」馬雲又補充說,消費者有「判斷的權力」,「如果有假貨,每天淘寶的銷售額能有六七十億元嗎?」
馬雲這樣講,當然有推卸責任之嫌,但他指買假貨者「自己太貪」,倒也沒有說錯。看看梁振英這個case,則不只貪心(妄想平價種冬蟲夏草),也是極度無知的表現。但最大的問題,是梁振英自稱拿去化驗,結果卻顯示「不知名的植物」。然則香港公眾最該關注的,似乎不是淘寶賣不賣假貨,而是這不知名的外來物種,到底有沒有什麼不知名的潛在危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240 [亨利二世], 25-09-11 23:39抗日戰爭的社鼠城狐
昨天(9月10日),中共国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主持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台灣陸委會日前稱,中共方面聲稱主導抗戰,舉辦九三閱兵等活動,目的是強化一中原則論述,『中共對抗戰毫無貢獻,只是利用戰爭來做大自己』。對此有何評論?」
陳斌華當然以一套「黨八股」回應:「中国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取得勝利的關鍵。」又稱中共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夾擊敵人」,構成共同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略態勢,強調「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不容篡改,不容抹殺」。
聽到最後一句,我忍不住笑了。
陸委會指中共「利用戰爭坐大自己」,當然是100%事實,有無數歷史文獻作證(只是有人假裝看不見),且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許多看透時局的人(如汪精衛、周佛海、陳君葆、何應欽等)已經猜到,抗日戰爭打下去,就算勝利,也不是國民政府勝利,而是坐收漁人之利的中共。毛澤東自然也看到日本侵華對中共是利多於弊。
至於批評中共「對抗戰毫無貢獻」,陸委會就未免太極端了。儘管中共曾派遣特務(如潘漢年)向日本人提供國軍情報,藉此賺取巨額報酬,有通敵賣國罪行,但以事論事,中共畢竟出了點力打游擊戰,還在1940年狠狠打過一場「百團大戰」,破壞了日軍交通線,也不能說「毫無貢獻」。
然而這場由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因為打得太認真(當時共黨內部的確有些真心跟蔣介石合作抗日的人),後來竟被毛澤東批評「暴露了我們的力量,引起了日本侵略者對我們力量的重新估計,使敵人集中力量來搞我們」。
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開華北工作座談會,黨內一致批判百團大戰,彭德懷為此做了檢討:「百團大戰……在政治上也是錯誤的。過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把日本軍隊主力從正面戰場吸引過來,有利於國民黨……這很明顯是民族義憤模糊了階級立場。」即使到了1959年廬山會議及文革,百團大戰仍是彭德懷反對毛澤東抗日策略的「罪證」。
毛澤東的抗日策略是什麼呢?得從1937年8月洛川會議講起。根據中共早期領導人張國燾在《我的回憶》所述,盧溝橋事變後,毛澤東等人很擔心南京不能堅持抗戰——我必須說明,毛擔心的不是中國淪陷,而是蔣介石不抗日,共黨始終會被蔣殲滅——到了8月初,中日戰爭終於在華北大規模爆發,毛澤東等才放下心頭大石。
張國燾憶述毛澤東公開表示:「蔣介石這股禍水終於撞向日本那邊去了。」張聞天也很得意的說:「抗戰終於爆發了,蔣介石已無力危害我們。」那時候,毛領導的紅軍已被國民政府收編為「八路軍」,南京政府便催促八路軍快去山西抵擋日寇。可毛澤東一直推三阻四,說補給沒齊、編制未定。
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八路軍不好再拖,毛澤東便決定在出兵前舉行一次會議,為中共在抗日時期的全盤政策一錘定音,這就是洛川會議的緣起。據張國燾所述,毛澤東指出日軍勢力遠勝中國,抗戰決無倖勝之理,又說「目前中共強調武力抵抗日本,並不是認為就此可以打勝,而是為解決國內矛盾所必需」。以下一番話尤其諷刺:
「他(毛澤東)警告會眾不要為愛國主義所迷惑,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要知道日本的飛機大炮所能給予我們的危害,將遠勝過於蔣介石以前所給予我們的危害。他主張八路軍應堅持游擊戰爭,避開與日軍的正面衝突,避實就虛,繞到日軍的後方去打游擊,主要任務是擴充八路軍的實力,並在敵人後方建立中共所領導的抗日游擊根據地。」
正因為毛澤東在1937年下令黨軍「不要為愛國主義所迷惑,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避開與日軍的正面衝突」,領導百團大戰的彭德懷在1945年才要當眾懺悔,檢討自己是「民族義憤模糊了階級立場」。
然而那時代中共還是有些正人君子的。在洛川會議發言者中,大概只有張聞天跟毛澤東才恬不知恥地公然主張「避實就虛」,其他如張國燾、周恩來等人都不完全同意毛的計策。毛見勢色不對,也不爭論,只提議先休會再算。三天後,毛拋出一份義正辭嚴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表面上接受了反對者的意見,令眾人無話可說。
但中共文件的本質是什麼,各位應該心中有數吧。日本學者遠藤譽翻查第一手史料,在《毛澤東勾結日軍的真相》(明鏡出版,2016)披露了一件事:洛川會議後,毛澤東對八路軍發出絕密口頭命令,內容跟《十大綱領》大異其趣。這個密令,後來由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師楊成武部下騎兵連擔任共產支部書記的李法卿洩漏了出去。
八路軍由陝北出發時,毛澤東對軍中幹部曾作出如下的具體指示(引文摘自遠藤譽的著作中文版):
「中日之戰,是本黨發展的絕好機會,我們決定的政策是百分之七十發展自己,百分之二十作為妥協,百分之十對日作戰。為使我們的同志明瞭其工作,即使在和總部聯絡斷絕的時候,仍能向共同目標努力起見,我樂於為同志們指出下述的政策。可分為三個階段來實施:
「第一、妥協階段,在此階段中,應藉自我犧牲,表面上表示服從國民政府,並奉行三民主義,但事實上只是掩護本黨的生存發展;
「第二、競爭階段,以二、三年工夫,建立本黨的政治與武力基礎,並繼續發展至能與國民政府抗衡而破壞之為止,同時極力消滅國民黨在黃河以北的勢力;
「第三、進攻階段,在此階段中,深入華中地區,建立根據地,割斷中央軍在各地區的交通,使他們孤立而失去聯繫,直至我們反攻力量已準備成熟,然後從國民黨手中奪取領導地位。」
遠藤譽還翻閱了蔣介石的《剿匪戰史》,查出毛澤東領了國民政府的軍費後,原來不是用來作戰,而是「津貼其外圍組織與文化機構,用作破壞國家統一,分裂抗戰陣容之組織、宣傳、滲透與顛覆工作之政治作戰經費」。遠藤譽不諱言,自己看到蔣介石這段話時,「心中一痛」。
中共所謂抗日,只出10%的力,卻換來數不盡的好處,不單拖死了蔣介石,更從國民政府甚至日本政府手上騙來一大筆錢,統統用來發展共軍、為中共做宣傳。想起古書上有寓言說,狐狸窩在城牆,老鼠在土地廟柱上挖洞,大家為免破壞城牆及廟柱,都不敢把狐鼠打出來,狐鼠由是安枕無憂。在抗日戰爭中九成「躺平」並趁機斂財的共產黨,根本不是什麼「中流砥柱」,說穿了,就只是「社鼠城狐」而已。
相關文章:
講一個東江縱隊的真實故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11532508
AI沒辱華,只是說了真話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18078554 - #2239 [亨利二世], 25-09-10 11:04香港「人才」憑什麼亞洲第一?
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簡稱IMD)發布「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World Talent Ranking 2025)」,香港破天荒躍升至全球第4位,力壓新加坡、台灣、日本等地,榮登亞洲第一。港府當然馬上仆出來攞彩,大讚自己「在教育、創新科技及引進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找對路向和收到成效」。
然則港府「搶人才」真的大獲成功嗎?不妨看看排名背後的細節。IMD的「人才排名」由三大核心因素、共31項指標構成。那三大因素分別是:培育本土人才的「投資與發展(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人才技能符合市場需求的「就緒度(readiness)」,以及招攬和留住人才的「吸引力(appeal)」。到底香港在哪方面大躍進,令排名由去年的第9位衝上今年的第4位呢?
根據IMD報告,香港在「人才就緒度」及「投資與發展」兩方面,分別排第3和第12,均比去年微升一名,其實分別不大,但在「吸引力」方面則進步顯著,從第28名躍升至第20名(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rom 28th to 20th in Appeal)。在「吸引力」的多項指標中,香港尤以對「外來高技能人才(foreign highly skilled talent)」的吸引力升幅最大,從第26名噴升至第13名。見報告第19頁:
https://t.ly/zP64Z
香港固然仍有許多優勢——如理科畢業生比率排第1名、女性勞動參與率第5名、金融人才第3名——但這次名列前茅,關鍵似乎就在「吸引力」排名大升。但「吸引」了誰呢?據港府所說,「截至今年8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52萬宗申請,其中超過35萬宗獲批,同期經各項人才入境計劃抵港的人才超過23萬人。」所謂「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當然指「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高才通計劃」,諸如此類。
換言之,香港「吸引力」排名急升,很大程度是因為特區政府近年改變了入境政策,大開方便之門,從而吸引數以十萬計的国內同胞赴港。這玩法是否熟口熟面呢?對了,今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公布「全球最國際化大學(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排名,香港的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也是藉着大陸學生的超高比例,橫掃了全球頭4名。
若說以上排名有什麼意義的話,那就是:香港政府的確很擅長「做靚盤數」。你看到近年社會的「雞棚」越搭越多,不必奇怪,這叫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相關文章:
代港官譴責《泰晤士高等教育》
2023-2-1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8057324
奉勸蔡若蓮莫天真、勿糊塗
2025-3-22
https://www.patreon.com/posts/feng-quan-cai-mo-124917929
圖/ Now新聞 - #2238 [lym], 25-09-09 12:58>>「過去超過70歲的人很少見。如今人們說,70歲還只是個孩子。」
看見一個BB,一個小孩,會覺得很可愛,很想呵護。但如遇上一個70歲老頭卻如小孩一般思想舉動,則絕不會覺得很可愛,想呵護。只會是非常嘔心! - #2237 [亨利二世], 25-09-09 10:22蘇東坡教你活到150歲
習近平與普京閒聊「器官移植」及「長生不老」的對話,意外被央視的麥克風錄下,一夜間傳遍四海(也許除了某国),諷刺地成了閱兵日最多人談論的話題,令中国尷尬不已。真是天意。
這段耐人尋味的對話,當然嚴禁在中国大陸網上發佈。央視還發律師信,指路透社的剪輯歪曲事實,撤銷其使用許可,令路透社不得不刪除影片。從某個角度看,央視也不無道理,因為習、普對話內容的確歪曲了科學事實。
根據現在可知的談話內容,習近平當時向普京說:「過去超過70歲的人很少見。如今人們說,70歲還只是個孩子。」普京隨即回應:「隨着生物技術發展,人類器官可以不斷移植,愈活愈年輕,甚至長生不老。」習近平答道:「有人預測呢,本世紀可能可以活到150歲。」他們到底誤解了什麼呢?
器官移植根本不會令你愈活愈年輕,遑論「長生不老」。器官移植需要開刀,每次手術都是一劫。就算手術成功,新換的器官也有排斥反應,令你發高燒、打冷顫,血壓忽高忽低,必須長年累月服用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對治。
這免疫抑制劑雖能讓器官留在體內,卻也產生一連串副作用,如疲勞、頭痛、顫抖、高血壓、糖尿病等,還會大大削弱免疫系統功能。於是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一個個見縫插針,排着隊闖入你體內生根。習主席若照普京的講法去做,不斷移植器官,「長生不老」肯定是無望的,「長生板」倒是很快用得着。
所以說,普京這番話,科學上站不住腳,的確「歪曲事實」。眾所周知,「長生不老」這類春秋大夢,秦始皇早就發過了,如今看來,他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死藥」,只是方士們搭出來的「雞棚」而已。這些方士告訴秦始皇,渤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有金碧輝煌的宮殿,還藏着不死之藥。秦始皇聽了,信以為真,便不斷派遣方士尋藥。
既已言之鑿鑿講出不死藥所在,何以找不到呢?方士的解釋是這樣的:「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見《史記・封禪書》)即是說:那三神山望得見,碰不着,船一靠近,神山就沉到水底,海風也會把船吹回去。如此無稽牽強的講法,秦始皇居然信了——這應該是他的自欺,以免從「不死之夢」醒來。
為什麼古往今來的暴君都妄想長生不老呢?除了貪戀自己擁有的絕對權力外,我認為也出於內心一種最原始的恐懼,即莎翁《哈姆雷特》中所謂的「對死後世界的恐懼(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這輩子傷天害理的事做多了,怎知道死後會墮入何方惡道,面臨什麼永罰?唯物主義者不見得都真心相信「人死如燈滅」。
習近平和普京當然渴望再活七十多年,但以現今科技來說,幸好,應該是不可能的。若真想活到150歲,千年前的蘇東坡反而提出過一番妙論(見〈司命宮楊道士息軒〉):
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照東坡的提議生活,活到75歲,就等於150年了。至於那些終日防人暗算的暴君,雖不靜坐,但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唯恐死於非命,日子必顯得格外漫長,如此說來,跟東坡的「無事靜坐」也異曲同工。他們想活上150歲,又有何難?
相關文章:
龔黃滿朝人更苦——蘇東坡的「軟對抗」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4792432
蘇東坡用婢女換馬咁衰?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2693743
圖/美聯社 - #2236 [lym], 25-09-08 10:48>>我們感謝冠名贊助商友邦香港對客戶體驗的高度關切,他們強調主辦單位為客戶作出妥善安排之必要。
分分鐘AIA要暗啃科埋一份水。 - #2235 [lym], 25-09-08 10:16>>AIA為什麼願意贊助一間沒有「盛事」往績、只有註冊地址的公司做這項大型活動呢?
多此一問,未同點解會批標比間空殼公司一樣囉。當有人撻背後人士或派系出來,豈敢多問?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9-08 10:16:34 - #2234 [亨利二世], 25-09-08 09:57「盛事(亞洲)」的神秘背景
上一篇文中,我指出香港政府轄下「灣區辦」亦有份誤導消費者:他們在政府未批准熱氣球載客的情況下,依然透過微信官方帳號發文宣傳「熱氣球節」,還以「香港首个热气球节9.4开幕,可体验定点载人升空」作標題招客。不出所料,那篇宣傳文現已被刪,但全文我已截圖放在Patreon(見文末連結)。
這個「友邦香港國際熱氣球節」鬧成國際笑話,連光速割席的港府也脫不了責,冠名贊助的友邦香港(AIA)自然惹火上身。幸好這是商業活動,一切利益掛帥,贊助商AIA不會蠢到無視洶湧澎湃的民情,任由商譽毁於一旦,終於成功說服主辦單位「盛事(亞洲)」安排退款。怎知道是AIA「說服」的呢?其實「熱氣球節」退款公告已寫得一清二楚。主辦者說:
「我們感謝冠名贊助商友邦香港對客戶體驗的高度關切,他們強調主辦單位為客戶作出妥善安排之必要。因此,我們決定為所有熱氣球節門票提供全額退款,以表達我們誠摯的歉意與感謝。」
若沒有AIA的「強調」,憑自己實力賣票的「盛事(亞洲)」又怎會回水呢?過咗海就神仙,現在過不到海,那就只好還錢。但有一件事我始終不明白:AIA為什麼願意贊助一間沒有「盛事」往績、只有註冊地址的公司做這項大型活動呢?
據《Yahoo新聞》調查,盛事(亞洲)有限公司(Grand Events Asia Limited)於2016年12月才成立,創辦成員及董事為郭元瀚,公司秘書則是陳佩君,兩人報稱地址相同;郭元瀚曾於陳佩君的水上活動公司Terramar Limited任職,後轉至盛事(亞洲)擔任執行製作人。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郭轉職Tatler Asia擔任活動總監,在「美斯缺陣風波」後不久離職。
以「盛事」作公司名字,我覺得並非偶然。港府大談什麼「盛事經濟」、「盛事之都」,不是近年才有,早於2009年已設立了為期三年的「盛事基金」。2012年,立法會通過撥出1億5千萬,延長盛事基金運作五年。在梁振英當政末期才成立的「盛事(亞洲)」,看來也想在「盛事基金」分一杯羹。乾脆起名「盛事」,分明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樣。
林鄭月娥上台後,不知何解,這間盛事(亞洲)並無任何搞作——或許像他們對外宣稱般,當時正在如火如荼籌備「熱氣球節」也說不定。但奇怪的是,號稱「籌備八年」,結果居然連測試時間也不夠,實在不可思議。
更怪的是公司兩名負責人郭元瀚及陳佩君,他們到底有何雄厚背景,足以說服AIA冠名贊助,並驅使特區政府高姿態為其活動宣傳呢?我查不出具體答案,但意外發現郭、陳兩人的名字,均榮登2022年的「抗疫嘉許名單」。獲嘉許者都可出席2022年6月12日由民政事務局、中聯辦及香港青年聯會主辦的「抗疫表彰嘉許禮青年專場暨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青年系列活動啟動禮」。
名單見此:
https://www.hkuya.org.hk/a/126962-cht
望一下名單,我發現許多上榜者都有特殊背景。排頭位的譚鎮國是北區區議員、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新界青年聯會主席。其他較出名的,包括2021年批評羽毛球港隊成員伍家朗穿黑衣的穆家駿、2022年初在疫症高峰期舉辦百人生日派對的洪為民。
就算不出名的,查一下也發現「大有來頭」,如香港湖北青年會常務理事肖幫潔、香港青年新創見會長兼瀋陽市政協委員趙必匡,還有香港菁英會副主席、網絡紅人工作者協會(KOL Workers Association)創會主席高松傑——恕我孤陋寡聞,實在從未聽過這位「網絡紅人」。
有個叫梁葠怡的,因為名字那「葠」(粵音「心」)字較罕見,不易撞名,我又好奇查一查。發現她在2022年曾接受黨媒《中国新闻网》採訪,被塑造成一個為市民義務送物資的「90後香港女孩」,記者稱她多年來在「工地」做管理工作。影片見此:
https://t.ly/Apc1Q
這訪問的目標當然是「說好香港故事」,並歌頌中央給港人送物資的偉大,宣傳對象是大陸人。但只要google一下,便發現這個在「工地」工作的「香港女孩」,2016年曾代表香港警察參加香港獨木舟總會舉辦的「全港獨木舟定向公開賽」,還奪得女子組亞軍。至於她現在是警察抑或「工地管理人員」,我就不知道了。
在那份「抗疫嘉許名單」上,每個名字背後都似乎有個傳奇故事,且肯定是爱国人士。能夠跟洪為民、穆家駿、譚鎮國等人一齊獲得嘉許,相信郭元瀚、陳佩君必有你我看不見的特殊「貢獻」。也許就是這層爱国背景,才讓兩人有機會粉墨登場,當上「熱氣球節」的搞手吧?2016年佈的局,始終要有開花結果的一天。從這個角度看,一切都變得理所當然了。
相關文章:
香港政府刪漏的「罪證」
https://www.patreon.com/posts/xiang-gang-zheng-138225542 - 下一頁 (1 of 113)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