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kt66cheung], 24-12-23 00:17
- #27 [kt66cheung], 24-10-29 21:21
[#24]貼文,資料附加。
Martzy,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錄音室製作,時為1955年:
黄濱,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非現場演出,時為2002年:
黄濱,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現場加奏演出,時為2000年:
My order of preference:
3rd link > 1st link > 2nd link - #26 [kt66cheung], 24-08-29 17:55
德伏扎克/克萊斯勒:媽媽教我的歌
全盛期黃濱,現場演出,時為2009年或之前:
與 Faure Berceuse 為同場曲目,俱卓越。
Perlman,非現場演出,時為1987年:
https://hosting.photobucket.com/images/v299/kt66cheung/R-13743355-1569234990-7475.jpg
Haendel,非現場演出,時為1979年:
https://hosting.photobucket.com/images/v299/kt66cheung/R-9718625-1485276500-5941.jpg
Delmoni,非現場演出,49:58 - 52:41,時為1986年:
https://hosting.photobucket.com/images/v299/kt66cheung/R-4817404-1518971964-5279.jpg -
- #25 [kt66cheung], 24-08-16 16:52
佛瑞:搖籃曲
全盛期黃濱,現場演出,時為2009年或之前:
鄭京和,非現場演出,時為2017年:
美島莉,非現場演出,時為1992年:
張永宙,非現場演出,時為1997年:
Mutter,非現場演出,時為1993年,管弦樂伴奏版本:
Bobesco,非現場演出,時為1980年: - #24 [kt66cheung], 24-07-30 17:40
[#8]貼文,資料附加。
全盛期黃濱,現場加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時為2000年:
Hilary Hahn,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非現場演出,時為1996-97年:
Hilary Hahn,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00:05 - 03:45,疫情期間網上演出,時為2020年: - #23 [kt66cheung], 24-07-29 17:41
[#8]貼文,資料附加。
全盛期黃濱,現場加奏巴格里尼隨想曲第五首,時為2000年:
明年七月港樂壓軸音樂會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獨奏者Augustin Hadelich,現場加奏巴格里尼隨想曲第五首,時為2016年:
港樂第二副團長王亮,拉巴格里尼隨想曲第五首,室內錄音,估計時為2020年:
- #22 [kt66cheung], 24-07-29 17:37.
最後修改時間: 2024-07-29 17:38:45 - #21 [kt66cheung], 24-07-28 22:01> [#20]
這是胡琴的聲音特性使然,憂怨樂句較能彌漫憂怨情感。 - #20 [伏喱哩], 24-07-08 15:06
Xu Ke 許可 - Erhu 二胡
Mak Ka Lok 麥家樂 conducts Th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China 中国中央交响乐团
個人認為二胡效果比小提琴更憂怨 - #19 [kt66cheung], 24-06-13 17:08Typo:
現場印象 -----> 現場感受 - #18 [kt66cheung], 24-06-13 12:06
佘美幸 / 葉聰 / 亞洲文化交響樂,估計時為2023年:
九十年代,記憶中葉聰首次和港樂合作。
當其時的現場印象,葉聰雖非才華橫溢的指揮,但勝在全情投入,做足一百分,印象不俗。
佘美幸,長期為星加坡交響樂副團長。在星加坡交響樂網址找不到其名字,估計是已退下來。
在 [#16] 所提及之孔朝暉,應該是和佘美幸於星加坡交響樂一提聲部共事了不短時間。
這裏佘美幸的「梁祝」水平,好遺憾是乏善足陳,必然是低於 [#16] 孔朝暉的三個「梁祝」。
如果佘美幸的「梁祝」是和 [#16] 星加坡蔡珂宜的幾分鐘「梁祝」作比較的話,那距離便更為拉遠了。
我認為蔡珂宜是如假包換的小提琴神童,正等待其七月底推出的「梁祝」+巴格里尼第一+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 CD,一窺全豹。 - #17 [kt66cheung], 24-06-13 12:00.
最後修改時間: 2024-06-13 12:02:16 - #16 [kt66cheung], 24-06-07 20:26
蔡珂宜,星加坡小提琴神童,拉「梁祝」。
蔡珂宜 / Barraez / 星加坡交響樂,時為2023年11月:
只得引子、第一主題及華彩樂段這頭幾分鐘,難以窺全豹。
單以這頭幾分鐘來作比較,水平上我認為是高於 [#1] 所提及的蘇千尋當晚演出。
年齡上,蔡珂宜和蘇千尋相近,前者比後者要小一點。
如果說蘇千尋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則用來形容蔡珂宜便更為貼切一些。
如果說蘇千尋是以神童之姿活躍多年的年青小提琴家,則用來形容蔡珂宜亦是更為貼切一些。
現時,星加坡交響樂副團長為孔朝暉。
孔朝暉除了於1990年在雨果錄有「梁祝」外,亦經常演出「梁祝」。
孔朝暉 / 胡炳旭 / 中國中央愛樂,1990年雨果:
https://hosting.photobucket.com/images/v299/kt66cheung/DSCN4415.JPG
孔朝暉 / 鄭小瑛 / 星加坡交響樂,時為2016年:
不論是1990年雨果,還是2016年和星加坡交響樂的現場,以頭幾分鐘計,都覺得孔朝暉所展現的水平不及蔡珂宜。
港樂第一副團長梁建楓,有演出「梁祝」:
水平上,以頭幾分鐘計,還是畧為在蔡珂宜之下。
港樂第二副團長王亮,亦有演出「梁祝」:
水平上,以頭幾分鐘計,答案好清楚,是遠在蔡珂宜之下。
- #15 [kt66cheung], 24-06-07 20:18.
最後修改時間: 2024-06-07 20:21:59 - #14 [kt66cheung], 24-05-30 14:26My typo:
緊接「樓臺會」的發展部「哭靈投墳」段落裏頭 -----> 在發展部,緊接「樓臺會」的「哭靈投墳」段落裏頭 - #13 [patrickwong], 24-05-27 11:41
>緊接「樓臺會」的發展部「哭靈投墳」段落裏頭,板鼓舉足輕重,
>起了急激節奏的主導作用,是極之重要一員。
>在這層面上,板鼓勝過木魚之餘,亦勝過響板。
>不幸地,我所聽到的,是板鼓未能完成這要求,聽來像是業餘水平,是敗筆。
>理應向香港中樂團借將,便能將演奏板鼓的水平問題迎刃而解。
是的, 板鼓在「梁祝」的演奏中極其重要, 但不知道為何很多演奏及錄音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聽聽俞麗拿第一個梁祝的錄音版本, 那個板鼓簡直是霸道, 《梁山伯與祝英台》創作50週年紀念的CD內也有這個錄音版本, 但音質也做得不夠好, 以下是我從黑膠唱片轉錄出來的一小段, 聽聽那個板鼓如何霸道, 之後梁祝的版本, 板鼓的份量就減弱了一點。 - #12 [patrickwong], 24-05-27 09:09謝謝分享!
- #11 [kt66cheung], 24-05-17 23:25Typo:
水平上勝過19歲(開始成名) Hahn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非現場演出):
----->
水平上勝過19歲(開始成名) Hahn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非現場演出)。 - #10 [kt66cheung], 24-05-12 23:06Typo:
Milan La Scala Philharmonic ----->Genoa Youth Philharmonic - #9 [kt66cheung], 24-05-12 11:24Typo:
在這陵墓爆開 ----->在這墳墓爆開 - 下一頁 (1 of 2)
- 返回 ...
「沒有二流的樂團,只有二流的指揮」,這是四十多年前看過的樂評名句。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何占豪、陳鋼合作的唯一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61,是貝多芬的唯一小提琴協奏曲。
藝術成就上,貝多芬作品61理所當然是一流,「梁祝」嚴格看待屬二流。
將剛才的名句作「變奏」如下,套用落[#8]貼文的2008年黃濱現場「梁祝」:
「沒有二流的小提琴協奏曲,只有二流的小提琴演奏家」。
2008年黃濱現場「梁祝」,便展現了將本屬二流的「梁祝」演奏成一流小提琴協奏曲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