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kt66cheung], 24-10-29 21:21
- #26 [kt66cheung], 24-08-29 17:55
德伏扎克/克萊斯勒:媽媽教我的歌
全盛期黃濱,現場演出,時為2009年或之前:
與 Faure Berceuse 為同場曲目,俱卓越。
Perlman,非現場演出,時為1987年:
https://hosting.photobucket.com/images/v299/kt66cheung/R-13743355-1569234990-7475.jpg
Haendel,非現場演出,時為1979年:
https://hosting.photobucket.com/images/v299/kt66cheung/R-9718625-1485276500-5941.jpg
Delmoni,非現場演出,49:58 - 52:41,時為1986年:
https://hosting.photobucket.com/images/v299/kt66cheung/R-4817404-1518971964-5279.jpg - #25 [kt66cheung], 24-08-16 16:52
佛瑞:搖籃曲
全盛期黃濱,現場演出,時為2009年或之前:
鄭京和,非現場演出,時為2017年:
美島莉,非現場演出,時為1992年:
張永宙,非現場演出,時為1997年:
Mutter,非現場演出,時為1993年,管弦樂伴奏版本:
Bobesco,非現場演出,時為1980年: -
- #24 [kt66cheung], 24-07-30 17:40
[#8]貼文,資料附加。
全盛期黃濱,現場加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時為2000年:
Hilary Hahn,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非現場演出,時為1996-97年:
Hilary Hahn,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00:05 - 03:45,疫情期間網上演出,時為2020年: - #23 [kt66cheung], 24-07-29 17:41
[#8]貼文,資料附加。
全盛期黃濱,現場加奏巴格里尼隨想曲第五首,時為2000年:
明年七月港樂壓軸音樂會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獨奏者Augustin Hadelich,現場加奏巴格里尼隨想曲第五首,時為2016年:
港樂第二副團長王亮,拉巴格里尼隨想曲第五首,室內錄音,估計時為2020年:
- #22 [kt66cheung], 24-07-29 17:37.
最後修改時間: 2024-07-29 17:38:45 - #21 [kt66cheung], 24-07-28 22:01> [#20]
這是胡琴的聲音特性使然,憂怨樂句較能彌漫憂怨情感。 - #20 [伏喱哩], 24-07-08 15:06
Xu Ke 許可 - Erhu 二胡
Mak Ka Lok 麥家樂 conducts Th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Of China 中国中央交响乐团
個人認為二胡效果比小提琴更憂怨 - #19 [kt66cheung], 24-06-13 17:08Typo:
現場印象 -----> 現場感受 - #18 [kt66cheung], 24-06-13 12:06
佘美幸 / 葉聰 / 亞洲文化交響樂,估計時為2023年:
九十年代,記憶中葉聰首次和港樂合作。
當其時的現場印象,葉聰雖非才華橫溢的指揮,但勝在全情投入,做足一百分,印象不俗。
佘美幸,長期為星加坡交響樂副團長。在星加坡交響樂網址找不到其名字,估計是已退下來。
在 [#16] 所提及之孔朝暉,應該是和佘美幸於星加坡交響樂一提聲部共事了不短時間。
這裏佘美幸的「梁祝」水平,好遺憾是乏善足陳,必然是低於 [#16] 孔朝暉的三個「梁祝」。
如果佘美幸的「梁祝」是和 [#16] 星加坡蔡珂宜的幾分鐘「梁祝」作比較的話,那距離便更為拉遠了。
我認為蔡珂宜是如假包換的小提琴神童,正等待其七月底推出的「梁祝」+巴格里尼第一+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 CD,一窺全豹。 - #17 [kt66cheung], 24-06-13 12:00.
最後修改時間: 2024-06-13 12:02:16 - #16 [kt66cheung], 24-06-07 20:26
蔡珂宜,星加坡小提琴神童,拉「梁祝」。
蔡珂宜 / Barraez / 星加坡交響樂,時為2023年11月:
只得引子、第一主題及華彩樂段這頭幾分鐘,難以窺全豹。
單以這頭幾分鐘來作比較,水平上我認為是高於 [#1] 所提及的蘇千尋當晚演出。
年齡上,蔡珂宜和蘇千尋相近,前者比後者要小一點。
如果說蘇千尋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則用來形容蔡珂宜便更為貼切一些。
如果說蘇千尋是以神童之姿活躍多年的年青小提琴家,則用來形容蔡珂宜亦是更為貼切一些。
現時,星加坡交響樂副團長為孔朝暉。
孔朝暉除了於1990年在雨果錄有「梁祝」外,亦經常演出「梁祝」。
孔朝暉 / 胡炳旭 / 中國中央愛樂,1990年雨果:
https://hosting.photobucket.com/images/v299/kt66cheung/DSCN4415.JPG
孔朝暉 / 鄭小瑛 / 星加坡交響樂,時為2016年:
不論是1990年雨果,還是2016年和星加坡交響樂的現場,以頭幾分鐘計,都覺得孔朝暉所展現的水平不及蔡珂宜。
港樂第一副團長梁建楓,有演出「梁祝」:
水平上,以頭幾分鐘計,還是畧為在蔡珂宜之下。
港樂第二副團長王亮,亦有演出「梁祝」:
水平上,以頭幾分鐘計,答案好清楚,是遠在蔡珂宜之下。
- #15 [kt66cheung], 24-06-07 20:18.
最後修改時間: 2024-06-07 20:21:59 - #14 [kt66cheung], 24-05-30 14:26My typo:
緊接「樓臺會」的發展部「哭靈投墳」段落裏頭 -----> 在發展部,緊接「樓臺會」的「哭靈投墳」段落裏頭 - #13 [patrickwong], 24-05-27 11:41
>緊接「樓臺會」的發展部「哭靈投墳」段落裏頭,板鼓舉足輕重,
>起了急激節奏的主導作用,是極之重要一員。
>在這層面上,板鼓勝過木魚之餘,亦勝過響板。
>不幸地,我所聽到的,是板鼓未能完成這要求,聽來像是業餘水平,是敗筆。
>理應向香港中樂團借將,便能將演奏板鼓的水平問題迎刃而解。
是的, 板鼓在「梁祝」的演奏中極其重要, 但不知道為何很多演奏及錄音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聽聽俞麗拿第一個梁祝的錄音版本, 那個板鼓簡直是霸道, 《梁山伯與祝英台》創作50週年紀念的CD內也有這個錄音版本, 但音質也做得不夠好, 以下是我從黑膠唱片轉錄出來的一小段, 聽聽那個板鼓如何霸道, 之後梁祝的版本, 板鼓的份量就減弱了一點。 - #12 [patrickwong], 24-05-27 09:09謝謝分享!
- #11 [kt66cheung], 24-05-17 23:25Typo:
水平上勝過19歲(開始成名) Hahn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非現場演出):
----->
水平上勝過19歲(開始成名) Hahn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非現場演出)。 - #10 [kt66cheung], 24-05-12 23:06Typo:
Milan La Scala Philharmonic ----->Genoa Youth Philharmonic - #9 [kt66cheung], 24-05-12 11:24Typo:
在這陵墓爆開 ----->在這墳墓爆開 - #8 [kt66cheung], 24-05-11 19:45
黃濱 / 鄭小瑛 / 夏門愛樂,時為2008年:
鄭小瑛這位元老級指揮,在八十年代後期聽過其指揮港樂的演出,還記得下半場是貝多芬「英雄」,擊拍乾淨俐落、斬釘截鐵、精準操控,結論是指揮功力真材實料。
當時鄭小瑛現場表現出來的水平,我認為除了是勝過相若時期指揮過港樂的湯沐海外,並遠遠拋離上星期六指揮港樂的余隆。
鄭小瑛和余隆的差距不可謂不大,前者令我佩服(我是買正價票),後者我難以收貨(縱然我是買長者票,只為正價票的一半)。
呈示部引子裏,圓號和及雙簧管畧為提前進場,令長笛獨奏的切出和雙簧管獨奏的切入有些微重疊(第一條片,0:44),有別於原譜。
改動效果宜人,有新鮮感。
呈示部小提琴華彩樂段(第一條片,4:00 – 4:48),原譜是伴以鋼琴,這裏則以豎琴伴奏,是非常罕見的改動。
效果上,豎琴伴奏使音樂畫面更為精凝、更富詩意。
發展部「哭靈」裏頭的部份片段(第三條片,1:56 – 2:11),獨奏小提琴在斷腸飲泣,襯以中提琴聲部在滴淚,呈現出這般一個悲從中來的音樂畫面。
上星期現場「梁祝」這片段,是隔靴搔癢。
發展部「哭靈」的急激熾熱段落(第三條片,0:57 – 1:12,2:53 – 3:02),黃濱展示了無堅不摧的耀眼功力,在其他「梁祝」版本仍未能找到相近水平。
上星期現場「梁祝」這段落,當然亦是隔靴搔癢。
發展部「投墳」的初頭段落(第三條片,3:22 – 3:24),吊鈸滾奏和鑼聲一擊後,緊接著的是雙鈸一擊(第三條片,3:26,由那位女鋼琴手在後方兼了這一下雙鈸。及後3:36 – 3:41,她便去鋼琴處準備再現部之鋼琴聲部)。鄭小瑛是這樣處理鈸,去塑造墳墓爆開的音樂畫面。
上星期余隆的做法,吊鈸滾奏、繼而鑼聲一擊後,接著的一下鈸聲只是由剛負責吊鈸滾奏的敲擊樂手一併負責(打同一個吊鈸)。
用吊鈸一擊而非雙鈸一擊,我認為音樂色彩無可避免地較遜色。港樂又不是缺人,還有一位敲擊樂手(首席)未出。安排三人的話,在這陵墓爆開的幾秒鐘片段,便可一人專責吊鈸滾奏,一人專責鑼聲一擊,一人專責雙鈸一擊,效果便可較為豐富多彩。
在再現部,獨奏小提琴的愛情主題再現(第675小節至第683小節),原譜要求獨奏加弱音器。
現實上,獨奏加弱音器的做法,是畧較普遍。
黃濱的處理,則是畧較無咁普遍的做法,即不加弱音器(第三條片,6:16 – 7:09)。因此,只留下弦樂組四個聲部(一提、二提、中提、大提)用弱音器,以作獨奏的背景襯托。
獨奏不加弱音器的做法,我認為音樂畫面會更為如幻似仙,化蝶意境更為美逸一點。
反之,獨奏加弱音器的話,音樂畫面無可避免會暗沉了一些,或多或少削弱了化蝶意境之美。
在整首「梁祝」裏,黃濱那股傲然霸氣,那份爆棚自信,其臉部表情和身驅動作已不其然流露出來。
黃濱臉部表情隨著音樂而改變,身驅隨著音樂而律動起來,這就是全程投入、真情流露的含意。
水銀瀉地的技巧,揮灑自如的造句,澎湃多樣的情感,帶來無可比擬的音樂感染力,構成了這次渾然天成的「梁祝」演出。
演繹高品味,浩瀚氣魄貫穿整首協奏曲,我認為這是一個出類拔萃的「梁祝」演出。
黃濱 / 鄭小瑛 / 夏門愛樂,時為2013年:
2013年的黃濱,不再是2008年的黃濱,一切變得普通,縱然指揮和樂團不變。
2013年,黃濱已過了其演奏生涯的巔峰歲月。
大體上是自2010年起,黃濱便逐步遠離其演奏全盛期。
2000年:
黃濱加奏巴格里尼隨想曲第五首,是巔峰歲月的黃濱。
2010年:
黃濱加奏巴格里尼隨想曲第一首(9:43 – 11:25),開始偏離巔峰歲月的黃濱。
黃濱 / Trenti / Milan La Scala Philharmonic,時為1995年:
現場演出,用上巴格里尼生前所用的小提琴:瓜奈利耶蘇「大砲」。
能夠用上這枝意大利國寶級名琴作演出,原因是黃濱在1994年巴格里尼小提琴大賽奪冠(Kremer 1969、Accardo 1958)。
這個現場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婉約清麗,靈氣可人,從任何角度衡量都不會失禮。
從這個現場演出來作判斷,時為24歲的黃濱已步入巔峰歲月,水平上勝過19歲(開始成名) Hahn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非現場演出):
Hahn / Zinman / Baltimore Symphony,時為1998年: - 下一頁 (1 of 2)
- 返回 ...
[#24]貼文,資料附加。
Martzy,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錄音室製作,時為1955年:
黄濱,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非現場演出,時為2002年:
黄濱,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三組曲之前奏曲,現場加奏演出,時為2000年:
My order of preference:
3rd link > 1st link > 2nd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