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 [Dynavector], 20-01-21 16:10
- #350 [Xylitol], 19-05-06 00:48
令和元年有個好開始!AV國民企成功射野出太空!(即係飛越海拔100公里地球與太空分界線 Karman Line。)
https://unwire.hk/2019/05/04/momo3go/fun-tech/ - #349 [Dynavector], 19-04-19 23:02
救世主-Elon Musk與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高級將領討論未來太空運作方式及創新的國土防衛科技......點爆黑科技......來了!
最後修改時間: 2019-04-19 23:07:45 -
- #348 [Dynavector], 19-03-27 22:44
印度今天擊落一顆300km軌道的衛星,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反衛星國家。雖然中國在2007年擊落的衛星軌道更高,達到835km,但也因此讓被擊毀的碎片久久不能散去,成為世界衛星同業的公敵。印度此次造成的衛星碎片預計在不久後就會墜回大氣層燒毀,較為環保得多。 - #347 [Dynavector], 19-03-23 03:45
- #346 [呀金], 19-03-15 01:09
David's Sling Weapon System • Joint US-Israel Test (DST-4)
- #345 [呀金], 19-03-14 15:18仲有免費 wifi ..
- #344 [Dynavector], 19-03-14 15:16
桃木DASHBOARD, 真皮SEATS........
--------------------------------------------------
日本豐田汽車宣佈,他們將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共同開發能夠在月球表面上行駛,但車廂裡充滿空氣,讓太空人可以不穿太空衣,就可以直接乘坐的電池動力探測車。豐田汽車說,這輛車光靠電池,就可以行駛一萬公里以上。希望在二○二九年,能夠由美國的火箭,發射升空。
先前,美國也有派遣電池驅動探險車,探測月球表面的行動,不過由於探測車採開放式設計,因此太空人在乘車時,必須身穿太空衣。如果太空人不需要穿太空衣,就可以坐在月球探測車,行駛在月球表面上的話,將是世界第一例。 - #343 [Dynavector], 19-03-13 20:59
自從2011年7月21日太空梭(Space Shuttle)「亞特蘭提斯號」降落之後,再也沒有一艘「載人的美國太空船」翱翔星際,美國太空人只能搭乘俄羅斯的「聯合號」(Soyuz)太空船出任務,每一人次要價8200萬美元。如今,民營公司 SpaceX 的載人太空船「天龍乘員號」試圖帶領美國重新啟動載人太空任務,從「國際太空站」(ISS)運補任務、再次登陸月球到建立月球殖民地,「天龍乘員號」都有望扮演關鍵角色。SpaceX 的載人太空船「天龍乘員號」8日晚間9時40分許重返大氣層,降落在大西洋海面,圓滿完成7天的無人試飛任務。 - #342 [呀金], 19-03-06 13:18This movie was taken on February 22, 2019(JST)when Hayabusa2 first touched down on asteroid Ryugu to collect a sample from the surface. It was captured using the onboard small monitor camera(CAM-H). The video playback speed is five times faster than actual time.
- #341 [Dynavector], 19-03-06 13:08
- #340 [Dynavector], 19-02-27 23:08
Virgin Galactic's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This space flight means Chief Pilot Dave Mackay and co-pilot Michael “Sooch” Masucci become commercial astronauts and the 569th and 570th humans in space. Beth Moses, Virgin Galactic’s Chief Astronaut Instructor, flew as the third crew member in a first, live evaluation of cabin dynamics. She is the 571st person to fly to space and the first woman to fly on board a commercial spaceship. - #339 [Dynavector], 19-02-27 18:12
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簽署指令,前瞻規劃籌建新「太空部隊」(Space Force),將來有一天成為與陸軍、海軍平行並立的軍種。 Trump 欲創建太空部隊來保護衛星、處理在太空的各項弱點,並宣示美國在太空軌道上的主導地位。
Trump 在簽署這項指令後,告訴記者「我們必須作好準備」。他說:「成立太空部隊一事,政府將之視為國家安全議題。」Trump 這項指令促國會起草立法,內容將太空部隊隸屬美國空軍,如同海軍監管陸戰隊一般。
太空部隊未來會是美國第6軍種,與海軍(Navy)、陸戰隊(Marine Corps)、空軍(Air Force)、陸軍(Army)、海岸防衛隊(Coast Guard)並立。
國防部發言人查理‧薩默(Charlie Summer)表示,五角大廈將在未來幾週內提報草案。 - #338 [呀金], 19-02-23 02:38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正在登錄小行星“龍宮”
- #337 [Dynavector], 19-02-23 02:32
- #336 [呀金], 19-02-15 17:57未瞓醒?
- #335 [堯軍], 19-02-15 16:53佢可能冇死到,只係唔采你之麻!
- #334 [Dynavector], 19-02-15 16:48
Opportunity, thank you for your effort on Mars for the past 14 years. RIP.
NASA宣布,其與太陽能火星探測車「機會號」的恢復通訊與重啟嘗試均告失敗,將於近日正式終止機會號的任務。
機會號是NASA於2003年發射、2004年登陸火星的太陽能火星探測車。原本只計畫使其運行90個火星日,但截至目前為止它已持續運作了超過5000個火星日,遠超過NASA原本的期待。機會號提供了豐富的證據來支持任務的主要科學目標:搜尋和描繪了具有水流動過的痕跡的大範圍岩石和土壤,同時也收集了火星的天文與大氣資料。機會號在發生於2018年5月30日的一場沙塵暴中進入低功率模式,並從此斷絕音訊。NASA於同年6月12日始陸續對其發送了253道恢復命令(截至2018/11/07),但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最後修改時間: 2019-02-15 16:49:17 - #333 [Dynavector], 19-02-10 20:56
俄羅斯太空梭曝光以7馬赫飛入太空力拚2023年升空。
2019年02月09日
俄國計畫開發有翼太空船(太空梭),能夠以7馬赫的速度衝入太空,目前公布的概念圖顯示這型太空梭是實驗機,為下一代可重覆使用太空船建立基礎。
俄國通訊社(RIA Novoosti)報導,俄羅斯宇宙航太局(Roscosmos)委託國際科學光網路(ISON)公司開發這型太空船,該計畫簡稱叫MLD(是什麼的縮寫還不清楚)。ISON公司的總經理尤里‧巴伏洛夫(Yuri Bakhvalov)說:「為了加快研發進度與開發成本,MLD引用大量已經成熟的火箭科技,比如它的動力段是布里茲-M火箭(Briz-M-14D30),這是俄國最可靠的小型太空火箭。」布里茲M 推力1.9噸,可燃燒300秒。
俄國現在的太空運輸都是傳統的一次用火箭,包括聯盟號、質子號,或是正在開發安加拉A5都只能用一次,然而美國民間火箭公司SpaceX的可重覆使用火箭獵鷹9號給太空產業很大的衝擊,因此俄國也要研究可重覆使用的太空船。
MLD是採用母機帶子機的方式飛行,由俄國高空飛機M-55擔任母機,M-55飛到20公里的高空釋放MLD,然後點然自己的火箭發動機,將以7馬赫的速度,飛到離地面160公里的太空高度飛行,並在這個高度釋放人造衛進入500公里的高空軌道,這樣的太空船每年至少可以行50趟。
巴伏洛夫說,該計畫已獲得Project Technika公司、Skolkovo基金會的支持,他們提供總額為5500萬盧布(2578萬新台幣)的資金。下一階段的開發成本則要2.8億盧布。
M-55是前蘇聯在1980年開發高空偵察機,是M-17的雙引擎版,北約命名為神秘-B(Mystic-B ),有著很長的翼展與極高的升限,設計想定很類似洛馬的U-2,不過M-55的升限與載荷能力比U-2更好,飛行高度達到21.5公里。
最後修改時間: 2019-02-10 20:57:09 - #332 [Dynavector], 19-02-02 02:01
尋找水與氧氣,歐洲太空總署 2025 登月採礦
2019年1月29日
歐洲太空總署(ESA)與歐洲太空探索公司 ArianeGroup 宣布合作探索月球採集岩屑層的可能性,岩屑層就是月球土壤或月球塵埃,由於水和氧氣可以從岩屑層中提取出來,若成功的話可望讓人類未來能夠在月球生存,目前還在研究階段,登月採礦計畫預計將於 2025 年展開。
綜合外電報導指出,現在各國開始對月球感興趣,主要是覬覦太空資源,而覆蓋月球表面的鬆散土壤層岩屑層(Regolith)富含氧化鐵,科學家認為有可能可以從岩屑層提取大量的氧氣。歐洲太空總署人類和機器人探索總監 David Parker 表示,該研究還可望實現在月球生產火箭燃料,使未來的探險能夠進一步發展到深空。
該任務將由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航太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合作進行,目前正處於研究階段,科學家希望在未來幾年內使用歐洲太空總署自行研製的亞利安 64 號運載火箭將採礦設備送到月球。歐洲太空總署已經指示空中巴士(Airbus)和法國航太設備製造商賽峰集團(Safran)的合資企業亞利安集團(ArianeGroup)開發這種飛行器,預計將在 2020 年首次試飛。
月球探測器將來自德國新創公司 PTScientists 打造,該公司同時期望使用這個月球探測器將第一個行動網絡放到月球上,PTScientists 表示,探測器計畫前往月球的 Taurus-Littrow 地區,在阿波羅 17 號著陸點附近,載有兩個火星車,預計在 2020 年第一季之前推出。比利時太空應用服務公司(Space Applications Services)將提供地面控制和通訊服務。
歐洲當然不是唯一一個覬覦月球採礦商機的區域,中國和印度也熱中開採一種叫做氦-3 的核燃料,這種燃料可能可以提供更安全的核能,並為未來的太空船提供動力。日前中國月球探測器成功登陸在月球黑暗面,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月球基地,儘管中美之間出現貿易緊張局勢,但美國太空總署在這一計畫願意與中國人合作,為火星計畫做好準備。
最後修改時間: 2019-02-02 02:02:13 - 下一頁 (3 of 20)
- 返回 ...
美國SpaceX 用獵鷹九型火箭發射龍式太空艙,成功測試了龍式的自動逃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