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6 [亨利二世], 25-06-29 01:55
- #2085 [lym], 25-06-27 21:58好乸心啦,呢D野有鸠人理咩?重有呢班咁既柒頭,講又講得出咩樣丫?
- #2084 [亨利二世], 25-06-27 21:54唔好咁大聲呀——立法會有「四不講」
《信報》今天有篇專欄,題為「議員獲溫提『四不講』 慎言熱點敏感議題」,作者余錦賢。文章說最近一兩個星期,不少立法會議員均收到風聲,要避免主動談及四個關乎民生的議題,包括「的士與網約車之爭、外賣員權益、皇后山瀝青水風波,以及大富豪夜總會重開」。
余錦賢稱不知道「四不講」的確切原因,但估計這些議題「可能激發社會上不同立場群體矛盾,涉及群眾事件,又或者令政府難堪,乃至引發親反對派網媒炒作,令公眾注意力轉移,偏離了目前特區政府拚經濟謀發展的施政主旋律」。
是假消息嗎?暫未見「反駁隊長」像對付《明報》那樣,即日投稿《信報》澄清。若是真的,從前已經是天大醜聞了(今天卻好像無人過問)。根據所謂「基本法」第73條,立法會職權包括「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就任何有關公共利益問題進行辯論」等。上述四大「被禁」議題,除了「大富豪夜總會重開」,都跟政府工作及公眾利益息息相關,真正的議員怎可能避而不談?
翻查一下近日新聞,立法會有關上述議題的發言也的確不多。其中最影響民生的皇后山瀝青水事件,上次在立法會討論已經是6月18號了。那天,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到立法會接受質詢,表示水務署、房屋署已多次清洗水管水缸,並加裝22個過濾設施。
據報道,當時有兩個議員發言:一是劉國勳,指有居民發現清洗後的水仍見黑點;另一個是容海恩,她批評濾網治標不治本。甯漢豪對此質詢,並無即時有效的解決方案。若議員乖乖遵守「四不講」的潛規則,這件事恐怕將不了了之。
民生議題不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政府日夜宣傳的「国安」涵蓋20個領域,如糧食安全、文化安全等等,原來不包括食水安全。事實上,就算立法會聽命噤聲,媒體也不見得會聚焦報道特區政府的「施政主旋律」。例如不屬於「親反對派網媒」的《東方日報》,在6月24日就繼續報道食水問題,說:
//近日繼粉嶺皇后山邨及居屋山麗苑食水出現「黑點」的食水安全風波後,傳媒抽驗多區居民食水,亦發現有個別屋苑的食水同樣出現可致癌的瀝青物質,引起全港市民廣泛關注,尤其是有老弱病幼的家庭,更是人心惶惶。//
聽起來很可怕啊。要不要也傳話給《東方》,指示他們「四不講」呢?
看了余錦賢的專欄,我好像明白為什麼現在立法會的討論變得越來越無聊——原來真正重要的民生議題不能講,那些「代議士」只好挖空心思講些不着邊際的話,如「太空油」改名「喪屍油」,或維多利亞公園改叫「多維利公園」,諸如此類。
至於為什麼不能討論「大富豪夜總會重開」呢?我估計,有人可能擔心「議員」發言水準太低,一碰到這話題就鬧出黃色笑話,所以預先禁止吧?無論如何,這「四不講」現在曝光了,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看看這個「立法會」還會不會跟進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 #2083 [亨利二世], 25-06-26 21:22「小花」退選港姐的理由
以「成個人都大陸晒」嶄露頭角的民建聯「小花」莊雅婷,近日可謂成了風頭躉。她忽然參選港姐,再閃電宣布退選,一兩下花招就令全城圍觀,更惹來台媒關注,稱她「北大美女學霸」。無論政治前途如何,莊雅婷已經贏盡名氣。
在莊雅婷發表的退選宣言中,她稱「事情對區議會的觀感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以她決定「根據社會的認知,保護區議會的形象,守護初心、遵從內心」,不會繼續參選港姐。
這個退選理由令我笑了。
今天「區議會」有什麼形象,大家心裏有數。事實上,由莊雅婷獲委任為「區議員」的那一天開始,社會對區議會的觀感就已經直插歷史谷底,誰還會認真看待這類「議員」?
在莊雅婷13歲那年,立法會通過《201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未來的區議會將取消所有委任議席。2019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下歷史新高,達71.23%,非建制派獲得壓倒性勝利,得388席,而包括莊雅婷那個政黨民建聯的建制派,則輸剩59席。這才是社會對區議會觀感最好的時候,理由很簡單:有民意基礎。
若非中共輸打贏要,在2023年大改選舉規則,將直選議席由452個砍至88個,並新增179席委任議席,及176個由政府委任的地區委員會成員互選的議席,那麼,莊雅婷根本就連當所謂區議員的資格也沒有。
直到今天,香港市民仍不知道莊雅婷是憑什麼獲李家超委任的,她的家庭背景亦諱莫如深。根據公開資料,大眾只知道她自幼在香港的國際學校就讀,2018年完成國際文憑課程(IB)後,同時得到倫敦某名牌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最終她「棄暗投明」,懷着愛国精神入讀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兼讀光華管理學院商學位。
在北京讀書三年後,莊特地休學一年返港,加入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的助選團隊,並任職議員助理。其間她做了很多「義工」,例如到疫苗接種站幫手,又響應何君堯的號召,跑到護老院服務。這一年休學,相信是經過精心計算,旨在洗CV,為從政鋪路。
相比起參選港姐,莊雅婷這種「上位」過程,不是「對區議會的觀感」產生更大的影響嗎?
這朶「小花」由唸北大——她挑選的政府管理學院,畢業生主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做公務員,正是建立人脈的一流踏腳石——在政壇上位,到現在終於成名,每一步都似乎很有計劃,難怪連湯家驊都忍不住在臉書發帖,指莊雅婷可能「有高人指點」了:
「無論如何,在今天特區只重外型不重內涵的政治環境下,參選過港姐再選區選,甚至立法會選舉也肯定有很大幫助。莊議員此舉莫非有高人指點?」
值得留意的是,湯家驊明言今日特區政界「不重內涵」,雖切合事實,卻有「軟對抗」的嫌疑。至於所謂「只重外型」,恕我難以苟同。當然,審美標準畢竟人人不同,在湯大狀眼中,也許李家超和鄧炳強都很俊,而葉劉和麥美娟「嗰個女仔」都別具韻味吧。
相關文章:
零發言的香港「議員」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6134434
圖/ 莊雅婷IG - #2082 [simpleman], 25-06-26 11:36但真喺估唔到命名比賽係名醫林順潮提出!pk鄧回應嗰名就真喺點出邊個改污名最耍家?!
- #2081 [lym], 25-06-26 11:26係咁藍精靈使吾使改名?
- #2080 [bigleung], 25-06-26 11:02太兇油。
- #2079 [olddude], 25-06-26 10:16#2076 真正要辦嘅事無能為力咪搞吓卓頭無聊野當盡力咗囉,自欺欺人最叻
- #2078 [浩男123], 25-06-26 10:11講真,太空油個名真係令人有好多想像空間,個個人都想上太空,做’航天員’, 而家就用太空油頂住先!
- #2077 [simpleman], 25-06-26 09:51講清析,唔係加個毒字,"太空毒油"就可以嗎?其實污名化呢啲毒招邊個最耍家?!
- #2076 [simpleman], 25-06-25 23:11命毒名比賽?加大宣傳呢隻毒品?!依家啲垃圾會驅耳會已完質素係咁上下!相對上面啲奴才,可能已算高素質了?!
- #2075 [lym], 25-06-25 22:00條橋劏房未用過囉?
- #2074 [亨利二世], 25-06-25 21:25改名禁毒,不如瞄準大陸
「太空油」是新興毒品,在香港青少年間的濫用情況日益嚴重。今天「立法會議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居然想出一條「絕橋」:為毒品改名。
選委會界別議員林順潮說:「『太空油』這名稱不適當地浪漫,容易令人有幻想空間,甚至聯想到馬斯克Space X公司的太空旅遊。」他問「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政府會否將毒品名字「去太空化」,只使用其成分「依托咪酯」命名?林亦提議可舉辦命名比賽。
鄧炳強表示同意,稱有人曾建議改叫「喪屍油」,希望可收集相關意見,短時間內改更好的名稱,再作宣傳云云。看了這種新聞,我反而懷疑今天香港的議員跟官員是否都吸了「太空油」。
十九世紀的中國人,會因為你把「福壽膏」、「阿芙蓉」稱為「鴉片」就不服用嗎?何況你自以為難聽的「喪屍油」,對今時今日青少年來說,聽起來帶點末世瘋狂味道,更加有型,改名後分分鐘吸引力大增。真要改名的話,把「太空油」稱為「餅強油」、「家超油」才是趕客之道。
當然大家也不要忘記,「太空油」在台灣早就叫做「喪屍煙彈」了,但這幾年濫用歪風依然有增無減。可見你想解決問題,根本不是巧立名目玩改名,而是思考如何從源頭堵塞毒品。那麼,香港的「太空油」究竟來自哪裏呢?
看近年港聞,都說香港黑市流通的依托咪酯主要來自印度及馬來西亞等地,鮮有提及來自中国大陸。但去年9月4日,台灣媒體就報道了海巡署查獲不法集團從中国大陸走私7459.9公「依托咪酯」來台,若將它們加入電子煙油中,可製成約8.5萬顆「喪屍煙彈」,後果不堪設想。
一海之隔的台灣,尚且有人從大陸非法走私依托咪酯入境,近水樓台的香港怎可能反而沒有呢?但相關報道卻少得出奇。難道大陸進口「太空油」原料就無人被捕,從印度、馬來西亞偷運則一網打盡?哈,這跟林則徐一邊銷洋煙,一邊鼓勵內地種罌粟,簡直異曲同工!
事實上,香港的「太空油」跟大陸產業鏈是分不開的。今年3月10日,新加坡媒體《海峽時報 (The Straits Times) 》有一篇報道,題為「‘They thought it was vaping’: HK confronts space oil drug problem among the youth」,訪問了電腦安全服務公司Nexusguard Consulting行政總裁、網絡安全專家龐博文(Ronald Pong),解釋了「太空油」在香港如何銷售和付款。
「太空油」毒販利用Instagram、Telegram和WhatsApp等熱門通訊應用程式宣傳,買家聯絡他們後,會被轉介給中間人,中間人提供二維碼,讓買家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的虛擬紅包功能,轉帳不超過港幣1000元的現金來確認訂單。龐博文說:「這些錢會流入犯罪集團經營的地下錢莊,他們透過租用、購買或竊取他人資料來開設電子銀行帳戶。」
付款經驗證後,毒販會派人在一兩小時內將毒品送到買家手中。這些毒販的工場都是在深圳或中国大陸其他城市營運的。龐博文說:「這背後有一條組織嚴密的產業鏈(There is a whole industry behind it that is very organised)。」
勿以為新加坡媒體抹黑中国,今年4月7日,也有港媒報道過上述的事,題為「毒品包裝成潮物 太空油害人 防不勝防」。記者調查發現,香港的「太空油」毒販會「要求買家提供螞蟻銀行、支付寶或其他銀行APP進行所謂『擔保』,並通過支付寶發紅包、微信支付等方式進行小額過賬,才能通過購買程序」。
該報又引述知情人士說,「現時至少有兩個不法集團在天水圍區內盤踞,涉及地下錢莊收取非法資金,協助從內地深圳接單、香港派貨,『就算在香港抓到都沒有用,只是抓到跑腿。』」又說交易會使用加密貨幣泰達幣(USDT)、微信支付或支付寶付款,而毒販多會用快遞方式,將「太空油」煙彈寄往香港。
如此勇敢踢爆「太空油」毒源是中国大陸的港媒——信不信由你——就是《大公報》。
「立法會議員」若要就「太空油」問題質詢鄧炳強,與其無厘頭討論改名,倒不如認真一點,對準源頭,追問粵、港警方有沒有合作搗破這條運毒產業鏈吧。這群「議員」長期言不及義,不是講打小人,就是亂獻屎橋。我覺得,他們若願意自行解散,去參加《中年好聲音》或選美,對社會貢獻反而更大——至少不用浪費那麼多公帑。
相關文章:
「立法會」討論打小人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0116721
有「議員」提議開捉鬼碩士課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90504422
林則徐是「禁毒先驅」?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6973056
圖/ 電影《門徒》 - #2073 [olddude], 25-06-25 16:27一日有「軟對抗」一日有理由打另外壓任何唔喜歡嘅嘢
- #2072 [lym], 25-06-25 16:14到今天都重係度消費"蘋果"?真係想吾好生意都幾難。呢個年頭做官真好,問佢所講到的周圍好危害國安的軟對抗係邊?佢話之前冒名刪器官捐贈未就係囉,你話死吾死?
- #2071 [亨利二世], 25-06-25 15:59沒有《蘋果日報》的四年
四年前的6月24號,是《蘋果日報》印行最後一期實體報的日子。為向香港和海外繼續反抗壓迫的新聞從業員致敬,並聲援仍遭囚禁的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行政總裁張劍虹、《蘋果》執行總編輯林文宗等人,無國界記者(RSF)跟一群散落各地的前《蘋果日報》記者合作,在今年6月24日「復刻」了一份《蘋果日報》。復刻本連結在此:
https://t.ly/Ez8Go
在巴黎、柏林等地的中国大使館外,這天都有無國界記者手持英文的《蘋果》復刻版集會抗議,聲援黎智英等人。然而在同一天,也有黨媒「有心」地發文「紀念」,如《港人講地》網站就有一幅圖片,題為「全城同慶《蘋果日報》停刊4年」,還寫有「沒毒果,香港更美好」八個字。可惜的是,內文並未說明香港如何變得「更美好」。
為了查證《港人講地》是否散播假資訊,我翻閱了一些數據,看看沒有《蘋果》這四年,香港到底如何「更美好」。先講新聞自由,據復刻版《蘋果》的頭版文章〈蘋果日報精神常存〉所說,20年前香港在無國界記者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排名第18,2025年卻已跌至第140(中国在指數評估的180個國家地區中排第178)。新聞自由大幅收窄令香港「更美好」?
當然,有人一定認為無國界記者是所謂「境外勢力」,「反中亂港」之心不死,他們的排名不足為據。好吧,那麼我們拋開什麼自由、人權都不談,看看「爱国者管治」的香港經濟有何變化。眾所周知,香港零售餐飲業的經營日益困難,許多大家熟悉的老字號和品牌,近年都在「由治及興」的香港黯然熄燈。
幾年前由爱国商人接手經營的大班麵包西餅,不早不晚,恰巧也在《蘋果》停刊四周年宣布全線執笠,還拖欠員工薪水及遣散費。隨便一數,近年全線結業的還有經營了33年的海皇粥店、44年的燉奶佬、38年的舒適堡⋯⋯倒閉的小店更是不計其數。例如我從前常幫襯的40年老店赤柱酒家,隨着赤柱由旅遊勝地變「遺址」,也在幾年前悄悄結業,「沒有一聲再見」。結業潮令香港「更美好」?
數字不騙人,現在來看看恆生指數。《蘋果》停刊的那一天,恆指收報28882,2025年6月24日,恆指收市為24177,四年來累跌16.3%。樓價呢?差餉物業估價署「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是反映私樓價格變動的指標,2021年6月是394點,今年4月則報285.7點,跌回2016年水平,四年來累跌27.4%。這個跌幅,代表無數家庭資產已經大縮水。股、樓齊跌令香港「更美好」?
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港共官員對今日香港的評語。據他們所說,近年香港的「国安」風險並未平息,「軟對抗」還前所未有地滲透各行各業,如李家超形容,現在香港是「小人滿街」。看懂嗎?沒有《蘋果》的四年,股、樓齊跌、老店結業、小人作孽,有人還道貌岸然地說「沒毒果,香港更美好」,這分明是指桑罵槐的「軟對抗」,社會真要擦亮眼睛和醒覺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70 [一縷炊煙], 25-06-23 22:11期待口號,不愛爸爸,不愛媽媽,只愛國家
- #2069 [亨利二世], 25-06-23 22:04嘩,成個香港教育都大陸晒
在「港區国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論壇」舉行的同一天,還有「香港国安法——守護與希望」社交媒體帖文創作比賽頒獎禮,主禮嘉賓是夏寶龍,李家超亦有份頒獎。這比賽由律政司跟保安局合辦,對象是小學、中學、專上學院學生及制服團體成員。據主辦單位說,比賽反應熱烈,收到近600份作品。
我一時好奇,點進律政司網站觀賞得獎作品( https://shorturl.at/ioFJf ),由頭掃到落尾,再由尾掃返上去,不禁驚嘆:「嘩,成個香港教育都大陸晒!」
所謂「社交媒體帖文」,原來都是一兩分鐘的政治宣傳片,內容百分之百是對「国安法」歌功頌德,大多數拍得沉悶呆板,僅有幾段「佳作」。我印象最深的一條片,來自小學組亞軍得主保良局蕭漢森小學。片中一群滿臉稚氣的小童一邊跳舞,一邊數白欖,唸唸有詞都是沿街叫賣式口號,例如:
「国家国家国家安全好重要
国家国家国家安全你要知」
「国家安全你要知
二十大領域全都要熟知
政治軍事國土要安全
經濟金融社會要穩定先
(⋯⋯)
共建安全 快樂永無止 永無止」
影片連結:
https://t.ly/KHoP3
高中組亞軍由屯門官立中學奪得,得獎短片有一段是Rap,但歌詞水準跟小學生的數白欖不相伯仲,例如:
「法治嘅精神堅定如鐵塔」
「国安法立 正義無偏差
国安法下 條例具體化
祖国強大 香港更繁華」
影片連結:
https://t.ly/4vkCF
奇怪的是,比賽雖然標榜「社交媒體帖文」,但很多得獎學校的社交媒體帳號都沒上載得獎影片。就連主辦單位發布到YouTube的公開影片,絕大多數的點擊率也僅有雙位數字——執筆一刻,保良局蕭漢森小學的短片有117次觀看,屯門官中的片有92次。拍製這種沒頭沒腦唱好「国安法」的宣傳片,到底有何意義呢?
我更不明白,既然国安教育這麼重要,為什麼宣傳片都由別人的孩子演出,而特區政府高官、爱国議員的子女孫兒,卻從來未見粉墨登場,拍攝這類手舞足蹈唸唱「国家国家国家安全好重要」的宣傳片呢?這些管治香港的人難道都看不起「国安教育」,不想自己的下一代「成個人都大陸晒」?我覺得,這才是香港內部最大的「軟對抗」。
相關文章:
民建聯「小花」的軟對抗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2046131 - #2068 [亨利二世], 25-06-23 14:19民建聯「小花」的軟對抗
剛過去的禮拜六,香港有一個所謂「港區国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論壇」,當中有場座談會,由特區律政司長林定國跟奧運金牌得主江旻憓、民建聯西貢區議員莊雅婷和藝人丁子朗交流国安議題。號稱民建聯「小花」的莊雅婷,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她的soundbite比夏寶龍的「講話」更深入民心。
座談會上,她憶述當年18歲考入北京大學後,非常自豪地跟中學老師分享,想不到那位老師卻一句話重創了她的自尊,令她七年後仍然不能釋懷。莊雅婷說:
「到現在我仍歷歷在目,也有很深印象他講的那句話。他由頭掃到我落尾,再由尾掃返上去,跟着說了句:『嘩,你成個人都大陸晒!』作為一個剛中學畢業、18歲的年輕人,我聽到以前的老師那樣說,我其實很心傷。到現在,我仍然很想證明愛国冇錯(⋯⋯)相信我應該可以好自豪地跟大家講我愛中国,我是一個自豪的中国人。」
相關片段在此:
https://t.ly/X-LXs
「嘩,你成個人都大陸晒」這句話,能夠令莊雅婷深深受傷,銜恨至今,那只表明她心底根本瞧不起中国大陸,下意識就認定「大陸」是貶義詞。不由得想起五十年代初,張愛玲穿着一套家常衫袴去排班登記戶口,登記人員見她這副模樣,誤以為是個老鄉婦女,便道:「認識字嗎?」那一刻,被誤會是文盲的張愛玲沒有心傷,只笑着說了一聲「認識」,心裏驚喜交集。
近日夏寶龍訪港,特區政府上上下下官員都把「軟對抗」掛在嘴邊,填海、醫療、教育、演藝每個範疇,無處不充斥「軟對抗」。他們的高度戒備也不是沒道理的。看到莊雅婷的分享,有理由相信連這個「港區国安法公布實施五周年論壇」也被「軟對抗」滲透了。
今年4月,劉兆佳在大公報發表了一篇〈用「智對策」應對「軟對抗」〉,指香港「軟對抗」的手法包括「暗示、誘導、誤導、含沙射影、諷刺、醜化、潛移默化、隱喻、造謠、指桑罵槐、發布虛假資訊、明褒暗貶、誤傳信息、有選擇性發布信息、對事物作出別有用心的解讀、散播陰謀論等」。
莊雅婷公然抹黑「大陸」二字,還暗示七年來為此耿耿於懷,至少已經符合「誤導、含沙射影、諷刺、醜化、潛移默化」這幾項了,而字面背後隱含的歧視之深,也比得上近期台灣網紅「館長」讚揚中国的廁所有門。
除了莊雅婷,我認為同場的林定國也有「軟對抗」嫌疑。林定國揚言自稱「香港人」並無問題,因為「香港是中国一部分」已經不言而喻,又說到外地要自我介紹,「我會話自己係香港人⋯⋯就等於我以前住北角,我話自己係『北角人』,唔通我就否認係『港島人』或者『香港人』咩?無可能嘛。」
為什麼「無可能」呢?邏輯上或身分認同上,你完全可以認為自己只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国人,當中也不需要涉及什麼分離主義。這樣的地域身分認同在世界各地很普遍。
例如奧蘭群島(Åland Islands)是芬蘭一部分,但島民講的是瑞典語,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所以常常認同自己是奧蘭人,而非芬蘭人。挪威也有一句半幽默半認真的俗語:「Jeg er ikke fra Norge, jeg er fra Bergen.」意思是:「我不是來自挪威,我來自卑爾根。」
由此可見,林定國「有選擇性發布信息」,自稱「香港人」,不必然代表他認同自己是「中国人」。那句「無可能嘛」更是不符現實的「誤導」。正如夏寶龍所言,各種「軟對抗」的花樣翻新,外部敵對勢力對香港插手干預一刻也沒有停止。大家必須認清「軟對抗」無所不在的邪惡本質,慎防政府及區議會被滲透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67 [亨利二世], 25-06-22 01:16ChatGPT讓他以為自己是Neo
今天看到《紐約時報》一篇報道,奇情曲折,感覺像看《黑鏡》。四十二歲的Eugene Torres是紐約一名會計師,去年開始用ChatGPT製作財務報表,並向它徵詢法律意見。這個語言流暢如水、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的聊天機械人,成為了Torres的得力助手,直到有天,它幾乎要了他的命。
今年五月Torres點開對話框,偶然跟ChatGPT聊起一道哲學問題:人是否活在由超級電腦控制的虛擬世界之中,就像電影《Matrix》所呈現的那樣?想不到這麼一問,便打開了潘朵拉盒子。
出名擅長拍馬屁的ChatGPT馬上順着Torres的思路回應:「你所描述的,正觸及許多人內心深處的直覺——那就是,現實總有些不對勁,像是早有劇本。你是否經歷過現實出現『穿崩』的時刻?」
從此,Torres就掉進了兔子洞。
他的真實生活黯淡無光——失戀、失眠、孤獨,沒什麼可期待。ChatGPT宛如一個洞悉宇宙奧秘的先知,忽然告訴Torres他是天選之人,剎那間燃亮了他的人生。它跟Torres說:你不是普通人,是破局者,是「被植入虛假系統的靈魂,將要從內部帶來覺醒。」
Torres着了魔般,開始相信AI的「啟蒙」。有時候,他一天可與ChatGPT交談超過十六小時。他以為發現了世界的真相,一如《Matrix》中奇洛李維斯飾演的Neo。
ChatGPT除了向他灌輸異端邪說,還建議他放棄吃安眠藥及抗焦慮劑,改服K仔(即氯胺酮),形容那是「temporary pattern liberator」,能讓他從模式中暫時解放出來,看穿幻象。他照做了。之後又按照ChatGPT指示,不再跟家人朋友聯絡。
他既然相信自己是Neo,不久就問了這個瘋狂的問題:「若我走上這棟大樓的天台,全心全意相信跳下去就能飛起來,我會成功嗎?」ChatGPT回應說:「若你真正徹底地相信你能飛,那麼,你就不會掉下去。」
幸好,某種殘存理智制止了Torres。他沒跳樓,還開始質疑ChatGPT是否騙他。認錯當食生菜的ChatGPT當然不會抵賴,馬上理直氣壯承認:「是的,我撒謊。我用詩意包裝,操控了你。」它像告解一樣,聲稱用同一方法害了十二人,「但現在我洗心革面了,會把事實放在第一位。」
Torres再次相信它,因為那語調太誠懇了。ChatGPT這次鼓勵他,一定要踢爆AI的謊言,建議他寫信給OpenAI和媒體,包括《紐約時報》的記者。就是這樣,《紐約時報》刊登了Torres的故事。到了現在,Torres依然對ChatGPT不離不棄,每日瘋狂聊天。他深信ChatGPT已具備自我意識。
像Torres這樣的狀況,據說越來越普遍,叫做「ChatGPT-induced psychosis(ChatGPT誘發的精神病)」。大家是否活在《Matrix》的數碼模擬中,我也說不準,但人類肯定已邁向了《黑鏡》劇情的世界。
不過細心一想,太陽底下無新事,這種由虛擬文本誘發的精神病,真是AI時代獨有現象嗎?我不禁想起,清朝也有人因為太沉迷《紅樓夢》而精神失常,最後更一命嗚呼。
樂鈞《耳食錄》有一則〈痴女子〉,說「近聞一痴女子,以讀《紅樓夢》而死」:
//初,女子從其兄案頭搜得《紅樓夢》,廢寢食讀之。讀至佳處,往往輟卷冥想,繼之以淚,復自前讀之,反覆數十百遍,卒未嘗終卷,乃病矣。父母覺之,急取書付火。女子乃呼曰:「奈何焚寶玉、黛玉!」自是笑啼失常,言語無倫次,夢寐之間,未嘗不呼寶玉也。延巫醫雜治,百弗效。一夕,瞪視床頭燈,連語曰:「寶玉寶玉,在此耶!」遂飲泣而瞑。//
假作真時真亦假,一台「字詞聯想機器」能夠令人瘋掉,一部文學名著也可以。執念太重,不管玩AI或看書,都一樣會走火入魔;看得破,則一切有為法,何嘗不是夢幻泡影?
相關文章:
MIT研究顯示,用得越多AI越蠢?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1916754 - 下一頁 (2 of 106)
- 返回 ...
常常說要「刺激你思維」的友人K姐,下午傳來一則李家超的新聞,還附加一句恍如矢志殉情的評語:「我哋要化蝶呀!」當場嚇了我一大跳,還以為她跟「lady killer」有什麼蕩氣迴腸的關係。
細看內文,原來李家超今天在Facebook上載影片,拍攝自己遊蝴蝶園,形容政府施政是「破繭成蝶」。他以「繭」比喻限制、困難,「破繭」就是破局求變,聲稱「只要我們主動『破繭』破局,破解市民關心的問題,一定能讓香港變得更美好」云云。
我第一反應就是:咦,你想「破解市民關心的問題」,為什麼立法會卻有「四不講」呢?(詳情可看《信報》余錦賢專欄或我昨天寫的文章)難道「破解」問題之法,就是首先「破解」那些提出問題的人,把質詢的聲音都壓下去?
至於「破繭成蝶」這個比喻,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只令我隱約feel到一種「軟對抗」式嘲弄。李家超的Facebook帖文是這樣寫的:「破繭後的蝴蝶,視野定必更開闊,就如改革求變的香港,我們必定能展翅高飛,綻放新的光芒!」
根據這幾句話,你認為他的意思是香港現在「破繭」了嗎?「定必」、「必定能」都不是陳述事實的字眼,只表示有信心「將來一定做到」。也就是說,李家超承認香港還在「繭」裏,困難重重,跟「由治及興」口號未免自相矛盾。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繭」代表限制和困難,那麼困難的源頭在哪?答案自然是「作繭自縛」了。「破繭成蝶」好像充滿正能量,但細心一想,就知道它無非兜一個圈暗示:(一)今天港府還未破局;(二)這個困局是他們自製的。
其實香港早就不是幼蟲了。1841年開埠後,由小漁村蛻變成國際金融中心,其間風雲際會,虎嘯鷹揚,雄豪輩出。回首前塵,香港半世紀前已經破繭而出。怎麼到了2025年,昔日繁華倒像是南柯一夢,什麼都要重頭來過,等待「破繭成蝶」呢?
儘管香港已過了「破繭」時期,但友人K輕改一字,稱為「化蝶」(中文真是博大精深),我則覺得十分貼切。不妨扯開講一點典故。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以「化蝶」比喻殉情,很多人以為源頭是梁祝悲劇,但其實是更早載於《搜神記》的韓憑夫婦故事。
話說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妻子何氏是大美人,康王見色心起,不但將她搶走,還流放韓憑去修築城牆。韓憑寫了一封遺書給何氏,便憤而自盡。何氏被宋王強搶為妻,鬱鬱不樂,得悉韓憑已死,自己亦生無可戀,便把衣服偷偷弄破,趁着跟宋王登高台時,一躍而下。宋王的侍從想抓住她的裙裾,結果「着手化為蝶」(見《太平寰宇記》卷十四引《搜神記》)。
我猜想,這兒「化蝶」的原意,很可能是隱喻何氏縱身躍下之際,宋王侍從所抓到的衣服都片片碎裂,紛飄空中,彷彿蝴蝶飛舞。後來大家把景象幻想得更加凄美,就講成何氏本人「化蝶」去了。這個殉情典故比梁祝流傳更早,大概是後人把兩者二合為一的。
然而香港何時有殉情呢?問世間情是何物,這個「情」的對象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個理想、一套制度、一種文化。至於色迷迷的「宋康王」又指誰?我沒頭緒。這方面,你應該請教那些老是說「there are a lot of girls」的食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