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4 [亨利二世], 23-01-31 17:47
- #563 [lym], 23-01-30 18:53收皮女王
- #562 [亨利二世], 23-01-30 18:41收納女王值得效法嗎
最近《華盛頓郵報》報道,以整理房間聞名遐邇的日本「收納女王」、暢銷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近藤麻理惠宣布,自從誕下三個小孩後,分身乏術,已再無精力整理,更坦誠自己的家現在很亂,但強調「以現階段來說,這是她運用時間的正確方法」云云。
聞說很多「女王」信眾看到消息,如釋重負,都覺得連近藤麻理惠也跟不上近藤麻理惠的教誨,自己也可不必努力了。可能是我小心眼吧,總懷疑這是另類行銷——從前她教你斷捨離,只保留令你怦然心動的東西,但這種話現已漸成濫調,要出新書,就必須搞搞新意思,甚至不惜推翻自己,所以才如此高調宣布「放棄整理」。
那篇《華盛頓郵報》報道,其實一開始就提及近藤麻理惠有本叫「Marie Kondo’s Kurashi at Home: How to Organize Your Space and Achieve Your Ideal Life」的新書,闡述如何從日常事物中尋找平靜和快樂——方法不是整理房子,而是整理你的時間。
從前收納女王教你每晚清理錢包,現在則說「怦然心動」的事物,可以是習慣清晨四點跟孩子一同起床、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空氣、晚上則一邊清潔鞋底,一邊感謝鞋子⋯⋯說穿了,她只是由整理房間,轉換跑道到整理時間表,孜孜不倦實踐的,仍是那種崇尚紀律、整潔、和諧和小確幸的價值觀。
這沒什麼不對,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否值得遵從,則見仁見智。你的房間如何,某程度也確實反映你的人生如何。據學者研究,在整潔的房間生活,通常較守法、生活習慣較健康,甚至比較慷慨,那麼凌亂的房間又如何?很多人都見過1955年愛因斯坦離世時書桌的照片了,可謂亂七八糟。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者發現,凌亂可激發創意。他們做過實驗,把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派往凌亂的房間。一組派往整潔的房間,然後要求他們brainstorm乒乓球的創意用途,結果發現「凌亂組」的想法更有趣味。有理由相信,無序的環境有助你突破常規,跳出框框思考。
其實也不必看現代學者研究,翻開中國從前的筆記小說,也可發現提高創意的方法,永遠不是在窗明几淨、井井有條的居室焚香靜坐,或坐什麼「文昌位」,而是利用零碎的時間,在一個不可測的空間神馳八極,這樣才能跟繆思女神不期而遇。
例如宋代文壇巨擘歐陽修,自言「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見《歸田錄》)有人問唐代相國鄭綮:「相國近有新詩否?」鄭綮答:「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見《北夢瑣言》)儘管沒有說「凌亂的房間」,但馬背上、灞橋風雪中驢子上,必然有形形色色景象,能刺激感官和引發想像,效果正與雜亂無章的房間相似,甚至更佳。
若房子反映人生,那麼太整潔與太凌亂,都不太好——後者代表太懶惰太放縱,前者則太保守太沉悶。人類文明的躍升,永遠來自少數不滿足現狀、不信奉權威、不苟且偷樂的人。社會要進步,個人想突破,必始於接受一點凌亂和失控。水至清則無魚,屋至淨則無趣,如果你有實力凌亂,為什麼要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 #561 [亨利二世], 23-01-29 21:26張藝謀新片又藏凶兆
近日有些「香港尾」——「港燦」兩字已out了,中国大陸網民現在會稱呼香港最低端的「藍絲」為「香港尾」——在網上大發牢騷,稱農曆新年可供選擇的港產片很少,反觀內地多套賀歲大片,如劉德華主演的《流浪地球2》、張藝謀導演的《滿江紅》等,都沒在香港上映。
《大公報》日前大做文章,為這群香港尾發聲,更建議在香港辦一些專門放映內地電影的戲院。我當然舉腳贊成啦,這麼有意義的事,該由「禮義廉」、「狗屎報」之類的組織合資經營,唔做正契弟呀。
為什麼香港戲院不上映黨產大片呢?答案一字咁淺:錢。翻查紀錄,《流浪地球》2019年2月尾在香港上映, 首日晚間9點50分的場次,旺角百老匯影院300個座位在開演前僅賣出7張票。你是院商,會選擇在黃金檔期放映《毒舌大狀》,抑或《流浪地球2》呢?
黨產片我沒興趣,但黨產片的花邊新聞,倒值得看一看、想一想:有中国人在老家遼寧看了愛国電影《滿江紅》,「看得全場幾百人熱血沸騰,想要像岳飛一樣抗擊金人,後來百度一下,我們就是金人。」又有個黑龍江網民說:「我侄子看完《滿江紅》回來手舞足蹈說抗金,我說你媽抗個屁金,你自己就是金。」
據百度百科,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1115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立國,國號大金,全盛時期疆域包括東北、華北、關中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然則今日中国的東北人,老祖宗真是金人嗎?當然沒那麼簡單——不同民族會通婚(純種金人早就買少見少),也會遷徙,何況當年大金境內,也不可能只有金人。
同理,即使你不是東北人,也不代表你不是金人。今天可查證的「純種」金人,不一定在哈爾濱。台灣彰化福興地區有一條漁村「粘厝庄」,九成人姓「粘」,一世祖就是大金開國功臣完顏宗翰(本名「粘沒喝」)。經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證實,他們最初來自吉林,之後南遷,最終至台灣墾荒。
由此可見,百度一下才驚覺「我們就是金人」的中国人,大可不必愧疚自己手舞足蹈想抗金,因為你很可能就不是金人。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我覺得是「金人究竟算不算中國人」。正如我之前寫過,「中國」兩字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意義,今日「中国」與歷史上的「中國」,用法大異其趣。
今天中国觀眾熱血沸騰看宋人抗金的戲,很自然代入漢人角度,幻想大金是「犯我中華」的外敵。這群中国人可能沒想過,金人會用「中國」、「神州」等詞指稱自己國土,意味着南宋人才不是「中國人」。例如金人元好問在《中州集》卷三的趙秉文小傳中寫:「貞祐初,中國仍歲被兵。」意思是:貞祐(金宣宗的年號)初,金國領土(元好問稱為「中國」)連年被人侵略。
「中國」兩字,以金人用法來說,不但代表金國土地,更強調自己統治權的正當性。所以,金人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但他們口中的「中國」,絕非中共定義的「中国」。
另一邊廂,中国觀眾若按照中共邏輯,視昔日金國為「中国」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則不管他們是否在東北出生長大,也沒理由為了「中国人」抗擊「中国人」而興奮,因為岳飛與金人,不同樣是「中国人」嗎?
去年用「燕山雪花大如席」詩句——回顧過去一年,這句暗藏凶兆的讖語似已應驗——作為北京冬奧開幕式概念的張藝謀,今年又以這種「中国人打中国人」的電影賀歲,若世間真有預兆,則太平日子似乎已越來越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560 [lym], 23-01-28 22:15一事一物,都以「他們」的聯想作準。其實是以他們任意的解說作準。
- #559 [亨利二世], 23-01-28 21:022023年的「明朝文字獄」
昨天是2023年1月27日,一場在香港法庭上演的所謂審訊,若在電影出現,編劇肯定被觀眾罵個狗血淋頭,因為控方的台詞實在不知所云,穿鑿附會。控方代表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為了羅織「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居然舉出《立場新聞》員工卡片上的自選四字,如「星星之火」、「齊上齊落」、「上善若水」等,質疑選字令人有「聯想」。
《立場》前總編輯鍾沛權解釋,同事入職時可在卡片後印四個字,目的是勉勵自己。以下對話引自區家麟FB的「法庭語錄」,建議大家去那邊看全文(注1):
控(即伍淑娟):我以為你們列出這些字給他們選擇。
鍾:我們不會。有這些「上善若水」、「勿忘初衷」、「見賢思齊」,這個「慎言敏行」,好似校訓(公眾笑),我想不如直白一點,我想,你可能覺得比較敏感的是「齊上齊落」、「有種責任」、「生死有命」……我給他們空間去表達。
控:這些不是你給他們的?
鍾:這裡每一格是一位同事的卡片。
控:有些真是較敏感,例如「星星之火」,令人有聯想。
鍾:任何一句都可以有聯想。
控:你知道我聯想什麼?
鍾:題外話,你看完,有沒有感受到一群年輕新聞工作者的熱誠?
控:我當然會想起「星火基金」啦。
(公眾嘩然,笑。)
前立場副採訪主任陳朗昇在審訊後指出,「星星之火」是他的員工卡片,由於「星」和他名字中的「昇」字諧音,才選用「星星之火」四字。
我看了控方和鍾先生以上的對話,也想問一下伍淑娟:「你知道我聯想什麼?」我當然會想起「表箋之禍」啦。
史家所謂「表箋之禍」,指明初朱元璋登位後炮製的一系列文字獄,當中多數涉及四字句子。據趙翼《廿二史劄記·明初文字之禍》所載,朱元璋常常懷疑文人暗中譏笑他,結果「覽天下章奏,動生疑忌,而文字之禍起」。趙翼舉的例子,包括:
林元亮寫〈謝增俸表〉,有「作則垂憲」句,誅;林伯璟作〈賀冬表〉,有「儀則天下」句,誅;蔣質作〈正旦賀表〉,有「建中作則」句,誅;呂睿作〈謝賜馬表〉,有「遙瞻帝扉」句,誅;許元作〈萬壽賀表〉,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句,誅;吳憲作〈賀立太孫表〉,有「天下有道」句,誅。
以上奏表,本為祝賀、答謝而寫,引起朱元璋聯想的四字句子,到底有什麼問題呢?你看得出嗎?
原來「則」字讀音像「賊」,「作則垂憲」可被聯想為「作賊垂憲」,「儀則天下」可被聯想為「儀賊天下」,諸如此類,不解釋了。那麼「遙瞻帝扉」又出了什麼事呢?問題在「帝扉」二字,會被聯想為大逆不道的「帝非」。至於「天下有道」,你不能排除有人會聯想為「天下有盜」,從而煽動憎恨皇帝,當然要誅殺了。
「體乾法坤,藻飾太平」,橫看豎看也不像譏笑皇上對吧?其實是常識限制了你的聯想力。「藻飾太平」可被聯想為「早失太平」;「法坤」可聯想為「髮髡」(髡、坤諧音),即剃光頭,古代如果有伍淑娟之流的人,會說這是諷刺朱元璋出身卑微,只是個和尚,分明是煽動藐視。
一古一今,相隔六百多年,官方同樣靠四字句引發的「聯想」來羅織罪名,是否極其相似呢?說不準今日香港法庭上演的「審判」,原來就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當然,基於史實,我不得不潑一下冷水——據後世學者考證,趙翼列舉的明初文字獄案例,大多誇張失實,甚至根本沒有發生。
然而荒唐到連朱元璋也做不出的文字獄,今天,2023年,卻在香港實實在在發生了!我的聯想,是否比伍淑娟那些合情合理得多?伍淑娟的言論已經煽動了我藐視政權,根據她去年七月的講法,不管有沒有煽動意圖,也可控以煽動罪的(注2),咁幾時告呢條LY呀?(LY,你可聯想為「能人」)
注
1
https://bit.ly/3Dh0USj
2
https://bit.ly/3kRi5T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558 [亨利二世], 23-01-27 20:15張秀賢最應該交代的,不是欠債
香港前政客欠債不還醜聞,網上醞釀兩日,今天主流媒體終於報道,證實欠債主角是元朗前區議員、學民思潮前成員張秀賢。據報道,被拖欠的債主多達數十人,政治光譜橫跨左中右,較知名的苦主包括財經作家渾水、漫畫家阿塗、Chickeeduck 創辦人周小龍、政治學者黃偉國等。
欠債不還固然不好,但終究是私事,張秀賢跟債主們「私了」就是,媒體可報道,但無需聚焦於此。反而吹哨人有意無意揭露的「變節」問題,多數媒體卻輕輕帶過。但這才是張秀賢最應該向公眾交代的事啊,因為他畢竟是政治人物,政治立場沒理由秘而不宣。
渾水日前在帖文說,近月張秀賢向陌生人派的卡片「是基本法乜乜研究中心,胡亂吹噓自己能夠搭路見葉劉,相信已變節。」(注1)我懷疑心繫葉太的渾水聽錯,應該是「搭路見葉國華」才對。據陳珏明調查,「基本法乜乜研究中心」即「基本法學生中心」,創會主席是前特首董建華特別顧問、香港政策研究所創辦人及主席葉國華。(注2)
陳珏明又發現,一個署名「張秀賢」的人,去年底以「基本法學生中心」名義,在「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刊物《文路》撰文,標題為「〈當行之路〉:二十大後的香港角色——中國的香港、世界的香港、香港人的香港」。
我看了「張秀賢」所寫的東西,乏善足陳,不外乎一堆黨八股,叫港人「更好回應習總書記和國家的期望」云云。至於那個什麼「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簡稱「文聯會」),現任董事局董事長,又是那個老是常出現的葉國華。到底欠債欠到見報的張秀賢,與甘為中共當寫手的「張秀賢」是否同一人呢?各大媒體均無報道。
《明報》似乎是唯一向張秀賢查詢「變節」問題的媒體,記者問他有沒有向人派「某基本法研究機構嘅卡片」,張秀賢答:「變節論係無中生有,不作回應,政治立場係點,日月可昭。」(注3)這句話很費解——其實答「無中生有」已是回應,表示「變節」說法欠缺事實根據,即「假訊息」。張秀賢何不直截了當否認呢?
《明報》記者的反應也很奇怪,他這樣含含糊糊答一句,就沒再追問下去。就算「變節」是「無中生有」,記者也可問他至少兩道問題:
「你是在基本法學生中心工作嗎?」
「去年《文路》那篇〈當行之路〉是你寫的嗎?」
以上都是很具體的問題,只要答了,政治立場係點,才算「日月可昭」。諷刺的是,有份出名用來包狗屎的「報紙」,今天報道欠債醜聞,仍然稱呼張秀賢為「攬炒派前元朗區議員」。或許是為了讓狗屎報和其他黨媒能繼續「說好爱国者故事」,張秀賢才不能承認自己「爱国」吧。
現在的政治立場,理應交代,至於「變節」與否,想深一層,其實難有真相。一個人本來屬於哪方,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可能連自己也搞不清,像《色,戒》的王佳芝。
中共從前對香港(今日是對台灣)的方針,就是「隱蔽精幹,積蓄力量,長期埋伏,以待時機」。向來擅長巧立名目搞組織、專門向青年學生招手的葉國華(又名葉宇騰、葉允鴻),究竟在什麼時候,透過哪個中間人來「搶人才」,外人能查證嗎?
注
1
https://bit.ly/3WGXgIf
2
https://bit.ly/3WCFBkN
3
https://bit.ly/3Ri9rK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557 [亨利二世], 23-01-26 20:16跟唐伯虎學追債
Lunar New Year期間,香港網絡最火熱的話題居然是追債:有人高調追編劇費,有人踢爆前政界人物到處借錢,弄得滿地花生。以上兩事,我所知有限,不評論了。
但想起中國從前有些「討債文學」,頗為有趣,學校中文課是不教的,今天不妨跟大家談談,讓你學習如何文采飛揚地討債,或有萬分一機會提高成功率——假設對方看得懂,又欣賞你的才華。
所謂「債務文學」作品,多見尺牘,這類實用文一般味同嚼蠟,沒什麼看頭,但《唐伯虎尺牘》所載的幾封借款或追債信是例外。以追債為例,才高八斗的唐伯虎有一封是這樣寫的:
「『白璧贈君還贈我,青蚨飛去復飛來』,此銀錢局中,遍貼聯句也。僕常謂此乃挪移者格言,想足下諒亦見及久矣。僕於近日囊若罄空,希將前貸銀項,照數給還,如汲西江,以濡涸鮒。謾云待我彈鋏夫來,便當焚券以市義。竚候?候。」
我嘗試譯成白話:「『白璧贈君還贈我,青蚨飛去復飛來』,是每間銀行都會張貼的對聯。我常說這是借錢者的格言,我想你應該早已見過吧。近日我的荷包已經枯乾,希望你將之前借款,全數歸還,潤澤一下我這條失水的魚。千萬不要以為我是孟嘗君,會燒掉借據來收買人心啊。候覆。」
「白璧贈君還贈我,青蚨飛去復飛來」一聯,的確很適合掛在銀行或財務公司,但今天已沒有這種古風了。古人做對聯很有心思,往往無字無來歷,如「白璧」是暗用「完璧歸趙」的典,「青蚨」則比喻錢。
據《搜神記》卷十三,青蚨是蟲,傳說母子相隨不分,你取走一隻子青蚨,母青蚨必飛來,於是有人想到把母血塗到八十一文錢上,又把子血塗到另八十一文錢,那麼不管用子錢或母錢購物,那些錢都會自動飛回來。
「如汲西江,以濡涸鮒」出自《莊子》寓言,「涸鮒」指一條躺在路上的失水鮒魚,莊子見到,說要跑到老遠去汲西江水來救牠。所以,從前借錢借糧的人,通常都會自比「涸鮒」。
「焚券市義」,從前幾乎是人人皆知的故事:戰國時,孟嘗君派那個喜歡彈劍把(彈鋏)發牢騷的食客馮諼到薛地收債,馮諼臨行問:「收了債,買什麼回來?」孟嘗君答:「我家缺什麼,你就買什麼吧。」結果馮諼到了薛,找到所有欠債人後,當面把借據燒了,一文錢也不收。
馮回覆孟嘗君:「君家什麼都有,只缺『義』,所以為君買『義』。」孟嘗君不高興,卻無可奈何。一年後孟嘗君到薛地,百里之外,民眾扶老攜幼歡迎,孟嘗君此時才明白馮諼苦心,對他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見到了。」
這個家傳戶曉的典故,到了唐伯虎筆下,變成「謾云(即「休說」)待我彈鋏夫來,便當焚券以市義」,一個反轉,竟成了幽默的追債妙語,令人會心微笑。
如果欠債者不是無賴,你又想照顧對方感受,就得留心追債的語言,唐伯虎示範了,應該委婉而不失風趣。當然,人不要臉天下無敵,若債仔覺得自己是憑實力借錢(或騙財),根本沒必要還,那麼你識吟詩都無用。
你可能說,時代不同了,除非欠你債的是中國古典文學教授,否則像唐伯虎那樣寫追債信,誰看得懂?其實追債除了靠惡,也可靠製造話題,引人注意,向欠債者施壓。正因為時代變了,如果你還寫得出唐伯虎那種追債文,說不定能博得公眾的讚賞,大家笑着幫你討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556 [呀金], 23-01-25 22:57「特朗普」何時上春晚?
- #555 [亨利二世], 23-01-25 22:50「鄧麗君」上春晚的戰略意義
今年中共搞「春節聯歡晚會」(春晚),利用全像投影技術,讓鄧麗君的影像重現舞台:那「鄧麗君」不但跟台灣歌手王心凌及中国歌手韓雪合唱〈我只在乎你〉,還和觀眾打招呼,說:「很開心今天來到北京,與兩位小妹妹合作,祝大家新春快樂。」
去年江蘇衛視辦跨年演唱會,已用同一技術把「鄧麗君」送中,我還寫了篇文章調侃,指中共過年過節,找個旗幟鮮明地反共的死人登台獻唱,分明觸霉頭。去年中国運勢如何,有目共睹,沒料到他們仍不信邪,今年更把「鄧麗君」召喚到春晚,新正頭全国觀賞「幽靈」表演,唯物主義的中共果然百無禁忌!
「鄧麗君」現身春晚,台灣人無甚反應,也難怪,他們根本不看,即使偶然在新聞見到,大概只會一笑置之。我固然不看春晚,但連續兩年見「鄧麗君」被送中,不禁想到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中共用同一技術,讓「香港女兒」梅艷芳現身春晚,香港人會有什麼反應?
眾所周知,六四後梅艷芳有段時間不想到中国大陸表演,跟在生時堅拒踏足中国的鄧麗君有點相似。今時今日,若「梅艷芳」被全像投影送中賣藝,很多香港人應該不像台灣人那樣淡然,勢必指責中共「消費死人」,而輿論很快就會追問:「是誰授權讓梅姐送中?」梅豔芳的哥哥梅啟明和梅媽,亦將成為眾矢之的。
那麼「鄧麗君」年年赴中国登台,有人授權嗎?肯定有的,應該就是「台灣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長富,即鄧麗君的兄長,他也是台灣的退役少將。近日香港《文匯報》刊出一篇〈國家大精神中的兩岸統一〉,作者嚴浩,恰巧提到這位鄧長富先生。嚴浩說:「鄧將軍在1979年的身份仍然是一位駐守金門炮轟大陸的將軍,在2018年,他已經成為一位影視製作人,坐在我們身邊分享他目前的經歷,包括他在大陸開拍『鄧麗君傳』。」
真是同人不同命,都是已故大明星的兄長,鄧長富顯然比梅啟明幸運得多了——做同一件事,在香港肯定被網民指指點點,但在台灣,大家似乎都覺得沒有問題。也許這就是港、台價值觀的差異吧。
我想到的另一問題是:中国大陸這麼多活生生的歌手,中共何苦要在陰曹地府「搶人才」,非要招魂賀年不可呢?細心一想,實在非常詭異。更古怪的是,已故明星不止鄧麗君,為什麼春晚不投影一個李小龍、張國榮或梅艷芳跟中国人拜年呢?朝這個方向一想,則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中共不向香港已故明星打主意,是因為香港早是囊中之物,無需浪費資源,拉攏陰間明星搞統戰,但台灣則仍未「回歸」,於是鄧麗君這位一度風靡海峽兩岸的傳奇歌星,今天就肩負起宣傳「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的認知作戰任務了。2010年是鄧麗君逝世十五周年,香港《大公報》當時有篇文章,題為「鄧麗君的歌為兩岸牽紅線」,把鄧麗君的戰略意義一語道破:
「正如筆者在兩岸親見親聞:台灣民眾稱她是上帝派來的,專為向人間播灑愛的情種;大陸民眾稱她為“咱們的鄧麗君”,把她當成了傳遞愛心的女神。值得關注的是,兩岸同胞之間的這種共識並非偶然,而是因為鄧麗君的歌聲就像“月老”手中的紅線,將兩岸之間的骨肉親情巧妙地串連起來,因此她的歌才會永遠聽不夠,越聽越愛聽。」
由此可見,中共安排「鄧麗君」上春晚,原是為了「牽紅線」,鞏固民眾心中「咱們的鄧麗君」的印象,也藉此營造「兩岸一家」的「祥和」氣氛。中共就是這樣利用娛樂麻醉思想,經年累月潛移默化,讓中国民眾覺得台灣是「咱們的」,「統一」也是理所當然。明乎此,只要你細心傾聽,應該能在鄧麗君的歌聲背後,隱隱聽見戰地的號角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554 [亨利二世], 23-01-24 18:45為什麼年初三是赤口?
年初三俗稱「赤口」,據說容易口舌招尤,不禁想起日前看過的一則溫馨新聞,最適宜在今天談談,拿來消減戾氣。據報道,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新出的回憶錄《寸步不讓:為我所愛的美國奮鬥》(Never Give an Inch: Fighting for the America I Love)提到,2020年3月他譴責中国沒發布疫情的真實資訊,因而激怒了習近平。
報道指蓬佩奧在書中憶述,2020年3月26日特朗普與習近平通話後,特朗普便對蓬佩奧說:「My Mike, that fxxking guy hates you!」(原語見注1鏈結)我不清楚「fxxking guy」怎樣譯才對,但想到侵侵跟偉大領袖經常握手搭膊頭合照,感覺這是兄弟間的友善稱呼,令人暖心。如此喜氣洋洋的趣聞,為什麼除了少數台灣媒體,其他中文媒體都不見報道呢?也許是害怕赤口白舌,會冒犯什麼「尊者」吧。
話說回來,初三赤口,真是越想越奇——中國人似乎是世上唯一民族,會一年一度警惕自己勿口舌招尤,甚至禁制自己探訪親朋戚友,只是為免發生口角。中國人究竟有多害怕因言獲罪,看「赤口」這個習俗,已可見一斑了。但更奇怪的是,「赤口」的由來,似乎一直是個謎。
當然,你google一下,也可找到海量資料。很多中文媒體,幾乎每年複述一遍:正月初三叫「小年朝」,又名「赤狗日」,「赤狗」乃中國神話「五帝」中的南方赤帝,是「赤熛怒之神」,正月初三下凡,遇即不吉(「赤」又有貧窮之意),故不外出(香港習俗只是不拜年,但台灣傳統是忌外出);初三又叫「赤口」,是因為跟「赤狗」唸法很像,所以大家盡量不選這天拜年云云。
以上一堆似是而非的資料,在台、港、中的媒體很常見。為什麼我說似是而非呢?首先,所謂「赤帝或赤狗在正月初三下凡」之事,不見經傳,就算有此一說,我認為也只是近代民間虛構,不足為據。第二,「赤狗」跟口舌是非無關,把「赤狗」、「赤口」混為一談,顯然是穿鑿附會。
以我所考,初三赤口之俗,大概始於宋,源於一種叫「小六壬」的占卜法,跟什麼「赤狗」、「赤熛怒之神」完全無關。宋以前文獻,以我所知,並無提及「初三赤口(或赤狗)」的,但在《朱子語類》第107卷中,則記載了南宋理學家朱熹跟他的學生兼女婿黃榦(字直卿)的一段對話:
先生問直卿:「何不移入新屋居?」
曰:「外門未立。」
曰:「歲暮只有兩日,便可下工。若搬入後有禁忌,如何動作?初三又是赤口。」
留意朱熹講的是「赤口」,不是「赤狗」,可知「赤狗」一說是後世杜撰的,不是「赤口」起源。那麼初三為什麼是赤口呢?朱熹沒解釋,但如果你懂得小六壬那種「掐指一算」的小把戲,就非常容易理解。
小六壬是道教占卜法(大概始於宋),以六神——順排為「大安、留連、速喜、赤口、小吉、空亡」——來斷吉凶。正月初三赤口,是因為按小六壬算法,每逢陰年(即年干支為陰的年份,如2023癸卯年),正月初一必始於留連,順序數至初三,即逢赤口,易生口舌之爭。
那麼陽年(如去年壬寅年)的正月赤口又如何呢?以小六壬推算,陽年正月初一起於小吉,第一個赤口在初六。換言之,若你明白「赤口」原理,就知道正月第一個赤口,或在初三,或在初六,並非年年一樣。但中國人素來是差不多先生,即使「迷信」也馬馬虎虎,久而久之,民間就不再理會什麼陰年陽年區分,一律以初三為赤口了。
以上小六壬的算法,清人姚燮在《玉樞經籥》已注解過了,他認為「『赤口』取義於小六壬⋯⋯其說始於宋時。」時代跟《朱子語類》的對話內容吻合。考證完畢,若你問我信不信這種禁忌,我可斬釘截鐵答你:什麼「赤口」惡神,我當然不信,但今時今日確有很多「赤狗」,牠們喜歡到處出征,不用擇日——此乃現實,不由你不信,所以無論什麼日子,你都要提防「赤狗」啊。
注
1
https://bit.ly/400zLf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553 [15--16], 23-01-24 08:43用最後十六字勉之,「恃勢凌人,缺德不改,其所擁有,必被取代」。
- #552 [呀金], 23-01-24 03:58即係 .... 同風水佬一樣。
- #551 [浩男123], 23-01-24 02:41其實解簽佬係讀過書㗎,佢識得避重就輕姐,只講政治正確嘅嘢!
- #550 [bigleung], 23-01-23 23:18
如果解籤佬讀過咁多書就唔止做解籤佬啦! - #549 [亨利二世], 23-01-23 22:422023年車公給香港人的啟示
鄉議局主席劉業強今早在車公廟為香港求籤,居然跟2011(也是兔年)年初二劉皇發求得的那支籤一樣:
威人威威不是威,只當着力有箴規。
白登曾起高皇閣,終被張良守舊圍。
劉業強解籤,稱香港「由治及興」得來不易,呼籲政府「多聽意見,自然就會好」;車公廟解籤師傅陳天恩也說,不應完全跟隨當權者意思,政府該多聽意見,又指香港有很多人才,無需在外面搶人才云云。老實說,這些都不是籤文重點。
我認為「威人威威不是威」是籤文最重要的一句,但劉業強和解籤師傅卻隻字不提,坊間也欠詳解。此句四「威」字,分別有三個意思,不能簡單理解為「威風」。我嘗試從古文角度闡釋一下。
「威人」什麼意思呢?當然不是「威風的人」。「威」字是動詞,該解為「以威權來震懾(他人)」。從前越王勾踐入吳國為質,群臣相送,大夫文種向越王獻酒,祝道:「皇天佑助,前沉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見《吳越春秋》)這就是「威人」的用法,「威人者滅」,即「以威權壓人者,必將滅亡」。
「威威」,固然不是我們平時講的「好威威」,亦非暗示去年那個忽然「爆紅」的豬肉佬,而是出自《尚書.康誥》的古語——前面的「威」字,是動詞,用法如「威人」的威;後面的「威」字,近乎形容詞,表示「該威懾的」,引申為「該施以刑罰的」。
《尚書.康誥》原文,是告誡康叔治民之道:「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意思是:「你要尊崇德行,謹慎用刑,勿欺老弱孤苦。你要任用該任用的,尊敬該尊敬的,(以刑法)懲罰該懲罰的人。」
「不是威」,這「威」是名詞,即威嚴、尊嚴。綜合以上所解,「威人威威不是威」整句話的意思是:「一味以威權恐嚇他人、用刑罰懲治犯人,並不能彰顯(當權者的)尊嚴。」依籤直解,這意思非常明顯,為什麼沒有人這樣解,偏要轉彎抹角,講什麼「聽意見」、「求人才」?
「只當着力有箴規」,幾乎所有人都借題發揮,指「政府要多聽意見」,根本也是瞎扯。留意車公講的是「有箴規」,不是「聽箴規」,「有箴規」是叫你進諫,不是納諫,很淺白吧對不對?
若車公籤文是針對港府或港人而發,正確的解讀是:港府(或香港人)該明白強權不是真理,不管以武力壓人,抑或用刑法嚇人,都不能贏得尊重,若有人(如什麼領導人之類)想靠「威人威威」治國,你就只應該盡力規勸,引導當權者重返正軌,而非唯命是從,助紂為虐。
「白登曾起高皇閣,終被張良守舊圍」,前句背景是「白登之圍」,各大媒體均有解釋,簡言之,是講漢高祖北伐匈奴,在白登被圍七日,也是警誡當權者不要以力服人。至於「終被張良守舊圍」,我其實一直也解不通。張良沒參與白登之役,可知與上句無關,講的是另一件事。
有人嘗試解釋,指「舊圍」比喻漢室的根基,或張良的老家,我都覺得非常牽強。「舊圍」以我所知,只有兩種解法:一是「從前那次圍困」,在這裏說不通;二是舊詩中較常見的用法,表示一棵樹以前周圍的尺寸,這裏也說不通。以古詩文標準來說,籤文尾句根本語意不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自認看不懂,不解釋了。
然而不管末句是什麼意思,前三句已講得很清楚,都是規勸當權者,不要靠武力刑法來欺壓人民,或妄想征服番邦外族。(是否暗示港府強迫Google免費賣廣告呢?)
2011年劉皇發求得此籤時,香港媒體(如《東方日報》)都會刊登籤文「斷語」,但那幾句不中聽的話,今天似乎未有媒體報道,讓我把該籤斷語補記於此,供各位參考:
「斷曰:家宅門面風光,占病似好非好,自身循規蹈矩,出入平平,婚姻且慢,求財無。恃勢凌人,缺德不改,其所擁有,必被取代。」
最後十六個字,才是本籤精髓。
____________
舊文回顧:
2022年車公給香港人的啟示
https://www.patreon.com/posts/2022nian-che-gei-62003378 - #548 [浩男123], 23-01-22 01:23呢位大媽唔知中國大陸係叫 '春節' 嘅咩, 所以有 '春晚', 而唔係'中國人新年晚會' !
大陸人唔黑人憎都難 !! - #547 [Fotheringay], 23-01-22 01:02從來都係説農曆新年,未聽過中國人新年喎?
況且不只是中國人慶祝農曆新年,不是強國專利。
最後修改時間: 2023-01-22 01:03:49 - #546 [亨利二世], 23-01-22 00:34Lunar New Year抑或Chinese New Year?
前幾天有個網名「北京大妞」的中国網民,在紐約商場看見一張賀年海報,憤然把它撕毀,理由是海報寫着「Happy 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快樂)」,而非她預期的「Happy Chinese New Year」。商場人員見狀,報警求助,事後「北京大妞」還發文堅持「我沒有錯」。
這個小粉紅果然人如其名——名字的粵音,像極了「不經大腦」。類似的傻人蠢事,早已司空見慣,就連嘲笑他們也覺得悶,但我由是想起兩件事,不妨在這裏談談。
一是今天某些中国人引以為傲的農曆,本來頗為粗糙,若無外來文化助力,得以不斷改良,它今天早就甩皮甩骨了。所謂外來文化,除了唐代「大衍曆」參考過的印度曆法、元代「授時曆」所建基的回回曆外,最重要的,當然要數明末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與徐光啟合編,算法完全依據西洋天文學的「崇禎曆」。
可惜湯若望新曆未及頒布,大明就亡國了。清兵入關後,崇禎曆改名為《西洋新法曆書》。順治皇帝為了實測明人「大統曆」、西域「回回曆」及湯若望的「西洋新法曆」哪個最準,在1644年9月1日(順治元年八月初一)辦了場比賽。
那天北京可見日蝕,比賽目的,是測試哪套曆法能夠最精準地算出日蝕、復圓時間,以及日蝕的幅度。戰果自然是「西洋新法曆」完勝。順治本來不是什麼「中国人」,不會崇華貶洋,很容易就接受了湯若望的曆法,並在翌年頒布,易名「時憲曆」。
時憲曆跟之前中國舊曆的最大分別,是運用當時西方天文學的知識,計算太陽月亮的位置,並用「定氣法」定二十四節氣的時間。原來中國之前都用「平氣法」,即假設太陽在黃道上永遠等速運行,於是把一年時間平均分成24段,就是廿四節氣。
但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太陽運動的角速度會不斷變化,例如在北半球夏天,太陽就運行得比較慢。時憲曆考慮到這一點,算出來的節氣長度,各有不同,能準確反映出太陽的實際位置,較中國之前的曆法更有利於農業。
時憲曆受得起時間考驗,基本上由清初一直用到今天——今日中共使用的「紫金曆」,雖然改了名字,內核仍是湯若望編的西洋新法曆。換言之,所謂中國舊曆,瓶子雖是中國貨,但裏面卻早已換了西洋酒。小粉紅不信的話,可看看2009年央視播放的湯若望紀錄片《他與帝國同行》。影片結語就是:「由湯若望編撰的時憲曆⋯⋯就是我們一直沿用至今的農曆。」
另一件我想到的事,是「農曆新年」英文要怎樣譯?我剛剛分別用Google和百度測試,不出所料,前者譯「Lunar New Year」,後者則譯「Chinese New Year」。記得小時候唸書,學的是「Lunar New Year」,但近年見一些香港英文教科書,都是教你「Chinese New Year」,真擔心將來在外國手撕海報的,會變成「中国香港大妞」——幸好香港政府網站,至今仍寫「Lunar New Year」,簡直是濁世一股清流。
小粉紅喜歡把農曆新年譯做什麼,固然有他們的自由,但我認為「Chinese New Year」也不夠「爱国」,是中国人的,應該直接翻譯成「nonglixinnian」才對。
順祝各位兔年大吉!Happy Lunar New Ye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545 [lym], 23-01-20 09:35中國一詞早被騎劫。
- 下一頁 (1 of 29)
- 返回 ...
伍淑娟幾時起訴屈穎妍?
見中共黨媒和寫手提到,法國職業足球聯盟已連續三年辦「中国日」,球員更穿上印有中共簡體字譯名的球衣,如「梅西」、「內馬爾」、「姆巴佩」之類,就忍不住好奇,為什麼法蘭西有這個「中国日(Journée de la Chine)」呢?
遙想十七八世紀,歐洲確曾興起「中國熱」,洋人對這個他們一知半解的東方古國,悠然神往,連伏爾泰也「崇華」。但隨着中西交流日益頻繁,洋人對中華文明的愛慕,早已因了解而幻滅。今日法國球會搞什麼「中国日」——其實除了中共黨媒,外媒根本隻字不提——不用說,也知道並非仰慕中国文化,而是為了香噴噴的人民幣。
2021年農曆新年首辦「中国日」,黨媒曾訪問巴黎聖日爾曼俱樂部的宣傳總監,那法國佬循例恭賀中国人一番後,即侃侃而談進軍中国市場的鴻圖大計,包括辦足球培訓、三個月內開大型商店等(注1)。同年八月,巴黎聖日爾曼俱樂部入駐天貓國際,全球訂購美斯(中国大陸人叫梅西)新球衣的訂單,64%來自中国。
可見所謂「中国日」,說穿了,就是利益輸送下的另類廣告。法國球會為錢向中共臉上貼金,而中共寫手就借這件「盛事」做大內宣,沾沾自喜向愚民炫耀黨国強盛,一如屈穎妍在新作〈你的名字,我的翻譯〉所做的宣傳。本來這篇文沒什麼好說,但有幾段實在「高級黑」得太顯眼,不能只有我看到。
屈穎妍拿球星名字大做文章,指中国譯名「梅西、內馬爾、姆巴佩」,香港人卻叫美斯、尼馬和麥巴比,「連法國人都跟中國譯法,為什麼我們偏要與眾不同,用自己一套譯名去跟國家製造不一樣?」然後她寫道:
「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就是以儒家經典《中庸》所提到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來彌合六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差異,只有一樣的語言文字、一樣的度量衡計算法、一樣的倫理習慣,人民才能有效溝通,國家才可長治久安。
「所以,看到回歸後的香港,對所有外國譯名都按照自己那套譯法,不肯跟從國家一致的步伐,怪不得,彼此總是在雞同鴨講。」
秦始皇搞「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就可「長治久安」?提提你,秦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公元前207年滅亡,國祚僅十四年。相信頭腦稍清晰的中国人,看見屈穎妍鼓吹中共學秦始皇,還曲到圓地講「長治久安」,都會聯想到她心底裏是叫中共早日去死吧。
屈穎妍特別提及《中庸》,也使人聯想到書中「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之前數句,正是孔子的名言:「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意思是:「愚蠢卻自以為是,卑賤卻剛愎自用,生於現代卻偏偏要開倒車,想回復古時制度,這樣做,災禍必降臨到自己身上。」
叫国家仿效秦始皇,即「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是暗諷事事定於一尊的人民領袖嗎?聯想力特別高超的LY伍淑娟,幾時起訴屈穎妍?
注
1
La Ligue 1 célèbre le Nouvel An chinois lors de la « Journée de la Chin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