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3 [亨利二世], 25-06-15 22:45
- #2052 [亨利二世], 25-06-14 12:01上英文課,原來這樣學習国安
據報道,香港教育局近日更新了「小學英文課程指引」,強調要增加「愛国主義」元素,培養學生的「国民身分認同」及「国家安全意識」。連學英文也要培養「爱国」情懷,現在香港真可謂「無處不国安」了。
《南華早報》日前有篇報道,拿新出爐的指引跟2017年發布的舊版指引比較,發現舊版建議英語教師讓學生探討「人權和機會均等(human rights and equal opportunities)」等價值觀,但新版中這些議題均被刪除,改為探討「尊重他人、動物權利和環保(respect for others, animal rights and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不談人權,反而講動物權益,不禁令我想起出名愛護動物的殺人王希特拉。至於「機會均等」,在今日香港已不存在——某些被定性「黑五類」的人,連工作機會也被剝奪——自然也要從課程指引中刪除。
《南早》報道又說,舊指引將「法治、文化包容、尊重多元化、相互尊重和接納(rule of law, cultural inclusion, respect for pluralism, mutual respect and acceptance)」列為可融入課程的例子,但在新指引中卻完全沒有提及。這個也不難理解。以「rule of law」為例,今日已「完善」為「rule by law」了。沒有「法治」,只有「以法管治」,指引自然要與時並進。
我最好奇的是,上英文課到底如何學習「国安」呢?我在英殖香港長大,在學校時從未聽過要「保護英國國家安全」,根本想像不到這種「教育」如何融入英語課。幸好今天的香港教育局網站提供了「小學国家安全教育英語教材」供教師參考,讓我可以大開眼界:
https://t.ly/EUgu1
教材舉例,在教授關於「Food and Drink」英語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中国的農業發展,認識香港的食物來源。教材有一條問題是這樣的:
Plants or crops grown in small areas cannot feed all the people in Hong Kong. Where does the food in Hong Kong come from? Think and blacken one of the options below.
A from Hong Kong only
B from our country only
C mostly from Hong Kong and the rest from our country
D mostly from our country and the rest from Hong Kong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答案是D。這問題的用意,顯然是想令學童明白,你有飯吃,主要是仰賴「祖国」,要say thank you。
學生還要觀看一套影片,叫「中国地理(高小):農業」,並閱讀一篇歌頌「雜交水稻之父(father of hybrid rice)」袁隆平的文章,題為「Yuan Longping: A true food hero」。最後,老師會要求學生演講,講述中国如何解決糧食問題,並鼓勵同學珍惜食物。
我在小學唸英文時,若教「Food and Drink」,不外乎談談喜歡什麼飲食,學習「hamburger」、「sandwich」、「Coca-Cola」之類的字,怎會學「hybrid rice」那麼厲害呢?我看了那篇關於袁隆平的文章,大致上也沒有違背事實,只是講漏一個重點:袁隆平決心研究糧產,是因為在「三年困難時期」看到街頭的餓殍,大受刺激,而大饑荒的原因,眾所周知,就是「祖国」政權自己搞出來的「大躍進」。
香港英語課大量加入国安元素,當然是為了跟中国大陸教育接軌。事實上,就算是大陸的英語課程,從前也不大強調所謂中国文化——學英文也為了認識中国,根本就是笑話——但在習近平思想的指導下,大陸教育已經轉向了。
大陸今年推出的新版中小學英語教材,也融入大量中華文化元素,包括北京四合院、風箏、端午節等內容,課本插畫也充滿「中国風」。據陸媒四月的報道,四川今年也增加了英文教材的中華文化比重,還積極推動「用外語講好中国故事」——香港小學生要學習演講,介紹中国的農業發展,自然也是為了「用外語講好中国故事」。
這樣的英文課程是好是壞,不必多講了。我只希望教育局留意,無論你的課程有多政治正確也好,這畢竟是英文教育,最重要還是英文正確。請看看你提供的英語教材(見附圖),那句「More people move to live in cities which reduces agricultural land」是正確英文嗎?
相關文章:
香港政府的「偽法律英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31066109
圖/ 香港教育局網站「小學国家安全教育英語教材」 - #2051 [bigleung], 25-06-13 11:33揾到出處。
-
- #2050 [bigleung], 25-06-13 11:24>>一語成讖
最經典係 - #2049 [亨利二世], 25-06-13 11:07在台北看《寧化飛灰》
最近在台北看了一齣很沉重的紀錄片《寧化飛灰》(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一直想寫點什麼,卻又不知從何說起。直至這兩天看見台灣網紅「館長」直播上海遊,聲稱給大家看看「真實的中国」,引起媒體和網民的熱烈關注,我才忽然意識到:台灣人想了解真實中国,難道不是更應該看《寧化飛灰》,而不是看一個「有門的廁所」嗎?
2019年香港爆發風雲變色的「反送中運動」,劉健倫執導的《寧化飛灰》正是最前線的見證。憑藉近二十年的電影及紀錄片拍攝經驗,劉健倫用鏡頭捕捉了這場運動中無數的歷史時刻。他原先是為德國電視台拍攝新聞片段,從未想過要製作成紀錄片。然而為了提供足夠的短片素材,他從2019年持續拍攝到2021年,最終累積了約1000小時的珍貴影像。
我看的那場有映後談,導演親身到場,講述自己拍攝及製作《寧》的心路歷程。1000小時的材料,劉健倫對每個畫面都無法忘懷,重看的時候更會勾起很多痛苦回憶。剪接此片時,每天他只能剪一兩分鐘,以免情緒過度激動。他坦言,自己現在已不能重看整齣電影了,怕受不住。跟許多前線抗爭者及記者一樣,他得了抑鬱和PTSD。
跟我看過的其他2019年香港紀錄片相比,《寧化飛灰》有一明顯的特點:它帶有很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我並非指劉健倫拍的不是客觀事實,而是導演在旁白中,往往真情流露,坦然道出內心感受和道德掙扎。例如當示威者的行動太激烈,現場一片混亂時,劉會茫然地問:「究竟我在拍攝什麼?」
又例如有次在機場外,他拍下一對年輕情侶被警察逮捕的過程。旁白中,導演表現出很大的內疚——他質疑自己,是否應該提醒他們警察追上來呢?許多看過《寧化飛灰》的記者同行跟劉表示,他們經歷了2019,都有情緒問題,再也無法繼續從事記者工作。
除了心靈創傷,鏡頭外還有更多觀眾看不見的斑斑血跡。有幾次場面實在太混亂(包括721元朗站事件),連導演也遭到白衣暴徒或警察襲擊,慘被打翻在地,鏡頭天旋地轉晃動幾下,畫面便在慘叫聲中陷入一片漆黑。
2019年10月1日,香港警察在街頭開槍,實彈擊中18歲中學生曾志健的胸部。從那天起,劉健倫便清楚自己隨時可能命喪現場,於是寫下了一封遺書。他承認自己非常害怕,但最終還是克服了恐懼。一方面是年輕抗爭者的勇氣激勵了他,另一方面則是記錄這段香港歷史,他自覺責無旁貸。
片名「寧化飛灰」及「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出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詩,反映出一種為崇高理想而壯烈犧牲的精神。末代港督彭定康在1996年宣讀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時,就引用過傑克倫敦的詩句「I would rather be ashes than dust(我寧化灰而不作塵)」,結果一語成讖,預言了香港的宿命。
《寧化飛灰》之前已在韓國、澳洲、英國、加拿大等地放映,大受好評。它不但是香港的輓歌,也是中国政權的照妖鏡,讓你看清楚他們如何鎮壓所有敢於反抗的人。這齣片子在今日香港當然無望上映,但台灣還有這種表達自由。我衷心期待它能在台灣正式公映,所有關心下一代未來的人都應該去看。香港已經示範了一次,台灣千萬不能步其後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48 [lym], 25-06-12 09:52>>有趣之處,是玩家能透過「假設(What if)」情境
這不就是問題嗎?老共能容許 What if 的嗎? - #2047 [亨利二世], 25-06-12 09:44国安警遊戲,期待!
香港国安處日前發公告,指控一個名為「逆統戰:烽火」的應用程式以遊戲形式包裝「台獨」、「港獨」,鼓吹武裝革命推翻中国根本制度意圖激起對中央及特區政府的仇恨bla bla bla。他們又警告市民勿下載發布分享或推薦該程式,否則可能違反「国安法」,犯下煽動分裂国家顛覆政權罪行。
坦白說,若非国安處「宣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遊戲。《逆統戰:烽火》是由台灣人開發的手遊,今年4月初推出,玩家可以選擇效忠八大顛覆共產政權的抵抗陣營,包括台灣、香港、維吾爾、滿洲等,也可選擇效忠人民共和國(紅軍),鎮壓各方復國勢力。
朋友今天跟我說,他從港警的公告得悉這個遊戲後,立即下載試玩(朋友並非住在香港),發現原來可以效忠「紅軍」,在遊戲中實現「統一」大業,小粉紅玩起來一定很爽。他不明白,港警為什麼偏偏要給它扣上「台獨」、「港獨」帽子呢?
事實上,像《逆統戰:烽火》這類探索「另類歷史(alternate history)」的遊戲,在外國司空見慣,從未聽過有國家(除了中国)下令禁止,甚至抬出「国安法」檢控玩家。例如《鋼鐵雄心(Hearts of Iron)》系列,玩家可選擇控制二戰中任何一個主要國家,不管那是同盟國、軸心國或中立國,完成各種政治、經濟或軍事任務。
這遊戲的有趣之處,是玩家能透過「假設(What if)」情境了解二戰的發展。比方說,如果美國從未參戰,或者英國站在軸心國一邊,會發生什麼事呢?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開創眾多魔幻又有趣的「另類歷史」。西方政府不會指控遊戲「歪曲史實」而把它禁掉,但中共會。
《鋼鐵雄心》在2002年發行不久,中国就下令禁止,因為遊戲中的西藏、新疆西部和滿洲都被描繪成獨立國家,而台灣在遊戲之初也被視為日本領土。2005年推出的《足球經理(Football Manager)》遊戲,乍看跟「煽動」、「分裂」完全扯不上邊,卻因為遊戲中的台灣、香港、澳門和西藏均被列為國家,結果也難逃被中共下架的命運。
還有一款《核武浩劫2(Covert Strike)》於2003年發行,這遊戲通過審查後,曾在中国銷售了六個月,直到監管機構發現遊戲後半部把中国軍隊描繪為反派,當局才以「損害中国和中国軍隊的形象」為由查禁。
不禁想起美國那套取材自陰謀論、秘密社團的經典卡牌遊戲《光明會(Illuminati)》。玩家可扮演光明會各個派系,試圖透過權力、金錢控制不同組織,五角大樓、CIA、FBI等都是遊戲的影射或諷刺對象,有人還認為當中隱含「恐襲」元素。然而這遊戲推出多個系列,至今並未因為「国安問題」或「冒犯國家尊嚴」被禁。
香港官員有句話常常掛在嘴邊:「外國也有國安法,為什麼香港實行同類法律就受批評?」現在香港国安處已經答了你:外國儘管有國安法,但不會用來禁制「另類歷史」遊戲,香港則不但查禁,還要控告那些下載並管有遊戲程式的市民!哪個外國的國安法像香港的呢?請用例證來說服我。
可笑的是,港警高調發公告後,《逆統戰》反而人氣飆升,難怪開發遊戲的台灣人也在臉書回應「謝丞相賜箭」,更宣布願意推出一個美化香港国安處的遊戲,真是想一想也令人興奮。我心目中的遊戲情節,最好是講述「比卡超」、「傻強」領導的警察如何追捕「陳同佳」——不是因為陳殺了人,而是因為他躲在深山打《逆統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46 [lym], 25-06-11 07:32對呢個人的謬話何需認真,他本身是甚麼料子大家都知。而他亦不怕大家知反正也習慣了。反過來他除了繼續9吹亦不可能作甚麼。
- #2045 [亨利二世], 25-06-11 00:33
李家超的「妙喻」,意義深刻
日前,李家超接受《南華早報》獨家訪問,談及自己的「政績」、應對地緣政治危機的方法,以及如何尋找新貿易夥伴等。《南早》選播了訪談的片段,影片在這裏:
一晃眼,李家超這個特首已經做了三年。訪談內容沒令人失望(因為沒有人抱期望),英語亦一如既往的糟糕(但《南早》出文字稿時,宅心仁厚地「完善」了他的英語句子,協助讀者理解)。本來我也沒什麼好評論了,可是看到他講的兩個比喻,還是覺得應該留個紀錄。
第一個比喻, 是李家超談及尋找新的貿易夥伴,以「追女仔(chasing a girl)」為喻,說:「就像我追求一個女孩,你必須確保我們之間有某種吸引力(you have to ensure there's some kind of attraction between us)。」訪問者回應:「但女孩的父母、家人、Uncle們都不想你們一起,有個Uncle還特別有權勢。」
此時李家超就笑吟吟攤開手,彷彿前面有一大群美女要向他投懷送抱,風騷說道:「But there are a lot of girls.(但係有好多女喎)」
印象中,這已是李家超第三次用「追女仔」譬喻:2023年底「區議會」選舉前夕,李呼籲公眾投票,說「你鍾意嗰個人你梗係追佢啦嘛」;2024年談到邀請有號召力的名人來港表演,則說「好比我以前追女仔,好的當然個個都追求,一定要大家努力爭取。」
我明白李家超在「追女仔」方面有不容挑戰的權威,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強調這個比喻,彷彿天下間一切問題,只要「像我以前追女仔」般就可解決,那麼他當年提出政綱時,何不乾脆說「以溝女為目標」呢?這句口號至少比「以結果為目標」更合邏輯。
第二個比喻,僅見於《南早》的文字稿,沒有李家超的原聲影片,但它的訊息量很大。訪問者提及外界批評「国安法」損害香港的自治和自由,李家超便用「河流入海」的比喻駁斥(見《南早》報道〈‘Don’t kill your successful DNA’: Hong Kong’s John Lee on tariffs, trade war〉)。
李家超將香港比作「流入世界的河流(a river which flows into the world)」,而大陸則是香港匯入的「其中一個大海(one of the big seas)」。談到河海交匯的鹹淡水域時,李家超表示:「那裏會形成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我們會有新的品種(we will get a new breed),可能是一種新的魚類,牠們既適應鹹水,也適應河水。」又說這種新的魚類「通常更美味(often more tasty)」。
這個貌似稀鬆平常的比喻,仔細想一想,已經令人心寒。假如香港是一條河,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舊香港人」自然是淡水魚。你將淡水魚驅入鹹淡水域,會發生什麼事呢?憑常識也知道,牠們勢必面臨一場生態浩劫。
淡水魚在河中生活,體內鹽度高於周遭的水,水分會不斷滲入身體,鹽分則向外流失,但牠們天生有一套精密的「滲透調節(osmoregulation)」機制,會排尿和用鰓吸收鹽分,維持體內平衡,藉此在低鹽環境中生存。
可是你把這些魚丟進鹽度較高的鹹淡水域時,牠們的身體便會失衡:除了嚴重脫水,體內的鹽也會累積,導致中毒。這些魚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滲透壓力(osmotic stress)」,必須消耗大量精力,這不僅會迅速削弱牠們的免疫力,更可能加速死亡。有些本來就能適應不同鹽度環境的魚,固然可以繼續存活,但大多數河魚都會遭殃。
李家超這個比喻,我覺得比「追女」那個有意思得多了,因為它非常忠實地反映了特首的治港方針,就是「話知你死」(這不是我的意見,而是李家超比喻的意思)。當然,「河水流入海水」還帶出一個更重要的訊息:從前鄧小平、江澤民常常掛在嘴邊的「河水不犯井水」比喻,似乎已經被李家超正式推翻。
很可惜,《南早》並沒追問李家超,他這個新的「河水」比喻是否象徵鄧、江版「一国兩制」之死。
相關文章:
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華仁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5988877
李家超思想博大精深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4954578 - #2044 [亨利二世], 25-06-09 22:50香港政府的「偽法律英文」
今天看港聞,說食環署在新簽發牌照及續牌時已加入「国安條款」,若持牌人及「任何關連人士」犯国安罪,或做出不利公眾利益的行為,牌照可被即時取消。我馬上有三大疑問。
據報道,「關連人士」涵蓋的範圍超廣泛,包括董事、管理人員、僱員、代理及承辦商。很想知道,一間食肆的持牌人根本沒能力調查所有「關連人士」的背景,更不可能監控他們的日常活動,請問如何確保他們不犯法呢?
第二,「国安罪」本身已夠含糊,令市民動輒得咎,可現在新出爐的「国安條款」還要變本加厲,除了禁止犯法,還禁止「不利公眾利益的行為」,誰說得清是什麼行為呢?正如有店主問,在Facebook出帖嘲笑一下政府,又算不算「不利公眾利益」?
第三,持牌人要確保「關連人士」不犯国安法,那問題來了:曾經犯国安法、現已服刑期滿的人,是否也在禁用名單上?由於中文動詞沒有時態,我忍不住查閱英文版「国安條款」,希望在字裏行間找到答案。結果,我越看越糊塗。
食環署網站最新版本的牌照申請表格在這裏:
https://www.fehd.gov.hk/tc_chi/forms/licence.html#
以下是「国安條款」的官方中英文版本:
本人須確保本人或任何關連人士(包括董事、管理人員、僱員、代理及承辦商)不會作出或牽涉任何可能構成或導致在港區國安法或香港特別行政區其他法例下屬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或在其他情況下不利於國家安全或香港的公眾利益(包括公共道德、公共秩序及/或公共安全)的行為。
I shall ensure that no act or activity engaged or involved in by me or any of my related persons (include the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agents and sub-contractors) may constitute or cause the occurrence of an offence endangering national security und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or other laws of the HKSAR, or conduct is otherwise contrary to the interests of national security or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including public morals, public order and/or public safety) of Hong Kong.
這句英文很長很繞,似乎想給你一種「專業法律英文」的印象,可惜畫虎不成反類犬,一不小心就露了餡。
首先,「(include the directors…)」這部分有明顯文法錯誤,「include」應該改為「including」才對。第二,「or conduct is otherwise contrary...」這部分,在句子結構上根本兩頭唔到岸,語意不清,與前半句完全斷纜。
這個「conduct」既不跟「no act or activity」平行,又接不上「offence」一字——若要接上「offence」,至少要在「conduct」後加「that」,但就算這樣改,唸起來也非常彆扭——整句話只能用「不知所謂」形容。

如此丟人現眼的英文,是「国安」人員寫的嗎?這類低級錯誤,很難想像會出現在政府機關的文件。勿以為我在雞蛋中挑骨頭,得閒無事捉文法錯誤,不,請循其本:我看英文的原因,是想搞清楚曾經犯国安法、現已服刑期滿的人,是否也在食店禁用名單上?但看了上述故弄玄虛的文字,依然沒有定論。
也許,將中英文寫到鬼五馬六、甩皮甩骨的原因,就是不想讓你看懂,使你在迷惑和恐懼中步步為營、自我審查,排斥所有疑似「黑五類」人士。一句錯誤的英文,並非小事,因為它可能已反映出一個政權不同層面上的崩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43 [lym], 25-06-09 15:22身在強國呢D地方,有異能或天賦唔好比人知好活得更好。
- #2042 [ich], 25-06-09 15:02#2041
我好耐之前睇過A Beautiful Mind. John Nash , whatever how eccentric he was, 年輕時真正出過好多papers, 已有好多前人冇做過嘅成就.講Game Theory 一定會講John Nash's Game Theory.
數學家掃地僧有印度奇人Ramanujan, 有套戲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就係講佢,雖然內容唔係全部真實.如果冇劍橋嘅Hardy,今日冇人會識得呢個絕頂天材.大陸有冇不世數學天材,掃地僧?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充滿人治,政治嘅地方好難令萬里馬,千里馬一展所長.幫佢開social media account就只有害咗佢.
數學界中嘅" Oddball's oddball" 係Paul Erdos. 有幅經典相: Paul Erdos 見年幼神童Terence Tao,隔代天材相遇 - #2041 [Kenny], 25-06-08 21:50估唔到高人可以從咁簡單嘅事情寫到咁引人入性咁有趣……
前幾日翻睇 A beautiful mind 講 Prof John Nash 變得痴痴呆呆咗幾十年,但係 Princeton 都繼續養住佢,俾佢係圖書館度坐,有工開,好令人感動。
又諗起大六唯一嘅屠呦呦教授做研究就有份,但係攞獎就個個話佢冇份,有功應該領導先行。
個哥哥有可能係年青時好有貢獻,直情可能翻天覆地,但係可能係大六,勞就有,功就冇。不過總之有人識貨,無論點都好要繼續養住佢,因為如果佢走得甩,做到大事,大把人唔得閒。
利申:以前加拿大讀書識得有位同學係數學奧林匹克好似係前十名。個樣又係 on car car,平時冇人敢行埋去。大學一年級冇完己經去美國繼續。好犀利! Very humble experience。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6-08 21:58:15 - #2040 [ich], 25-06-08 20:40如果 Terence Tao父母冇移民,留在香港又可能有不同發展。很多年前我睇過Terence Tao的小學/中學點樣就佢程度幫佢彈性上唔同級別課程有深刻印象。當年父母及學校一方面知道佢係天材,又唔想佢脫離同齡同學 social interactions而做了好多 tailor-made 上學安排。 Terence Tao幾十年來在數學界除咗 academic achievement外,佢 humble, down to earth, broad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people 先係佢同另外難相處天材唔同嘅地方。
從來科學家嘅成就係睇研究、出papers。睇 social media popularity不如睇 Taylor Swift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6-08 20:41:45 - #2039 [lym], 25-06-08 20:23像他這樣的一個人,最好不被人知有甚麼所長。
- #2038 [亨利二世], 25-06-08 20:13他開抖音3天,粉絲破2000萬
這兩天,香港和台灣媒體都報道了一則中国大陸趣聞。中国高考首日,人稱北大數學系「掃地僧」或「韋神」的韋東奕,破天荒在抖音開設帳號,並發布了一條沒有濾鏡或劇本的4秒鐘短片。片中只見眼神迷離、牙齒脫落的韋東奕,緊張兮兮介紹自己:「大家好,我叫韋東奕,這是我的帳號。」這樣就完了。
神奇的是,韋東奕在抖音開號才三天,粉絲已突破2000萬,而他發布的唯一一條片,點讚量也超1209萬,評論逾123萬條。一個多年來低調教學、埋首研究的數學家,忽然成了所謂「頂流網紅」,被數千萬網民熱烈吹捧,這樣不可思議的現象,在世界其他地方簡直聞所未聞。
韋東奕是誰呢?三年前我已寫過一篇關於他的文章〈中国天才的宿命〉(連結在文末),現在不妨再簡介一下。現年34歲的韋東奕生於山東濟南,曾連續兩次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以滿分奪得金牌,從此「封神」。2010年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2013年在丘成桐數學競賽中囊括四金及個人全能獎,2019年畢業後留在北大任教至今。
光看以上履歷,韋東奕的數學天才是無容置疑的。但天下間數學奇才多的是,就算不計外國,中国大陸的數學天才也決不止一個韋東奕,何以偏偏就只他是「掃地僧」,千萬計的網民都蜂擁入去他的抖音帳號朝聖呢?說穿了,韋的名氣這麼大,實在跟他的精奇樣貌(見配圖,我不評論了)、獨特個性脫不了關係。
他的生活極端簡樸,通常只吃饅頭,喝白開水,「豐富」一點就吃白菜豆腐配米飯,一個月開支不用三百塊人民幣。他個性孤僻,總是形單隻影,也甚少和人合照。除了思考數學,韋東奕似乎沒有其他嗜好。他不看電視不上網,也不用微信微博——近日的抖音帳號是堂兄為他開的。
這樣的怪雞性格本來就引人入勝,加上與眾不同的外型,自然令他成為「黑暗中的螢火蟲」。至於他得天獨厚的智商及數學才能,儘管大眾根本無力理解,但因為跟他的「奇形怪狀」反差超大,反而產生一種戲劇性,活像大陸短片那種最流行的「反轉套路」——看似最弱勢的小人物原來是最厲害的總裁。
我覺得在中国網民眼中,韋東奕的人生大概跟這類沒營養的短片差不多,因為反差夠大,所以特別「好看」。
據韋東奕的家屬所說,設立這帳號是「旨在遏止惡意剪輯與不實謠言,未來將發布數學相關內容以促進交流」云云。帳號爆紅後,據說北大校方萬分緊張,火速找家屬談話,擔心會耽擱韋東奕教學科研的大事。看了這些報道,我只覺得可悲。
韋東奕的北大官方網頁,列出的「代表作」僅有五篇論文(四篇是合撰),最後一篇是2019年的,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當然,他後來也繼續跟其他數學家合寫論文,但不是「代表作」,談不上有什麼重大成果。
有趣的是,大陸媒體卻樂此不疲往韋東奕的臉上貼金(間中也有港、台媒體從旁吹捧)。例如有一說法,是韋東奕在2020年與楊詩武合作,「研究非線性波方程衰減行為,解決了陶哲軒等人十年前提出的猜想,這一成果被學界認可為極具價值的貢獻。」(見台媒《梅花新聞網》近日報道)聽起來很厲害,彷彿解決了陶哲軒十年也破解不了的難題,但實情是怎樣呢?
韋東奕與楊詩武合寫的論文,叫「Asymptotic decay for defocusing semilinear wave equations in R1+1(一維散焦半線性波動方程的漸近衰減)」,只發表在論文預印本網站 arXiv,沒有在知名學術期刊刊登,陶哲軒也沒任何回應,可見重要性有限。據楊詩武的訪談,這篇論文雖處理了陶哲軒的一個猜想,但韋、楊的工作只是用有別於陶的方法,得到一個比陶更強的結論而已。連楊詩武本人也直言,這並不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向來誠實低調的韋東奕,自然也沒有在北大網頁「代表作」上提及這篇論文。有些媒體刻意把它說成「被學界認可為極具價值的貢獻」,是真是假,大家應該心中有數。為什麼記者要誇大其詞呢?相信是因為涉及世界知名的數學家陶哲軒。不難猜測,有人希望把韋東奕包裝為一個比陶更厲害的神級天才,藉此「說好中国故事」,增強民族自信。
然而韋東奕跟陶哲軒根本不可能相提並論。你不必了解數學,只要看看韋的北大教職,他和陶的差距已經一目瞭然。韋東奕在北大任教六年,34歲仍是助理教授,沒得過任何國際數壇的大獎。反觀陶哲軒,24歲已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31歲得菲爾茲獎(即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這樣一比較,你是否覺得「北大掃地僧」不外如是?
陶哲軒有一個經營多年的blog,叫「What's new」,常常報告自己的最新研究,跟全世界數學家互動,這是真真正正的數學交流。現在韋東奕的家屬聲稱「將發布數學相關內容以促進交流」,平台卻選在抖音,實在匪夷所思。我忍不住懷疑,是否有人想利用韋東奕帶動的流量來賺錢呢?
好好一個數學家,不是被神化就是「網紅化」,我總覺得,韋東奕若活在一個正常國家,前途應該無可限量,他對人類文化的貢獻也會更大。
相關文章:
中国天才的宿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6533672 - #2037 [lym], 25-06-08 08:39有鐵粉才有資格下大棋。
- #2036 [亨利二世], 25-06-08 01:16「下一盤大棋」
近幾年,不少時事評論員談及某些政治人物時,總喜歡用「他在下一盤大棋」形容。最初這句話是褒義,旨在讚美其思慮深遠、布局宏大,凡夫俗子無法參透;後來有些人拿它來諷刺,意思便漸趨負面。現在講這句話,到底是讚揚抑或反諷,就要看上文下理了。
有讀者想知道「下一盤大棋」英文怎麼說,問了幾個AI聊天機械人,也用Google Translate翻譯,答案都是「Play a big game of chess」、「Play a long game」、「Lay out a master plan」之類。他不肯定是否正確,想聽聽我的意見。
我認為暫時可以譯「Play 5D chess」(為什麼說「暫時」,看到尾就明白了)。最新鮮滾熱辣的例句,來自極端狂熱的川普粉絲團。近日馬斯克和川普鬧翻,在社交平台唇槍舌劍,一般人(不管是否喜歡川普和馬斯克)都會覺得兩人真的決裂了,但原來世上有一群川普鐵粉是不信的,更認定這是川、馬合演的一場戲,稱之為「kayfabe(摔跤假打)」,或「5D chess(五個維度的棋)」。
有一個叫David Clements的超級川粉兼陰謀論者,這幾天是這樣評論「川馬吵架」的:“It's a wonderful game of 5D chess! Get the popcorn out, and watch the left go wild.” (這是一局精彩的大棋!大家準備爆谷,看左派如何發瘋吧)問題是:這盤「大棋」到底有什麼用處呢?
原來這些極端川粉相信,馬斯克故意說川普名列Epstein性醜聞名單,是他們兩哥兒早已計劃好的「引蛇出洞」,目的是引誘左媒、民主黨偽造證據,攻擊川普是戀童癖和性販子,然後馬斯克就踢爆全是一場戲,令左派慘中回力鏢。如是我聞。(詳見《Wired》文章〈Conspiracy World Thinks the Musk-Trump Breakup Is a ‘Psyop’〉)
你可能好奇,這個「5D chess」妙語到底出自何方高人?以我所知,源頭應該是美國漫畫家、Dilbert作者Scott Adams。他是資深的川普支持者,十年前已大讚川普演說技巧了得,還在自己的blog寫了篇文,題為「Trump Persuasion Series: 2D chess players take on a 3D chess player」,盛讚川普是「三維棋手」,跟他對戰的僅是「二維」,高下有別。
如今十年過去,世界局勢明顯比2015年錯綜複雜得多,許多事情的真假對錯,都像那條曾經令全球網民爭論不休的「藍黑白金裙」一樣(它恰巧也出現在2015年,彷彿是某種神秘預兆),永遠沒有定論。因此,川普「棋力」也與時並進了,由當初的3D漸變4D,再演進成現在超級川粉眼中的5D。將來要翻譯「下一盤大棋」,可能就是「Play 7D chess」。
順帶一提,中文「下一盤大棋」一語,應該是來自「天涯杂谈」(中国的一個網上論壇)2008年發布的文章〈解读中国战略:下一盘很大的棋!〉。中、英文網絡世界,不約而同地流行「大棋」理論,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相關文章:
說英文的屈原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5103232
圖/ 美聯社 - #2035 [olddude], 25-06-07 11:07求求其其扮有文化啫
- #2034 [lym], 25-06-07 10:45慣左D嘢夾硬來。
- 下一頁 (1 of 103)
- 返回 ...
這兩天,看到多個台灣媒體都在報道一條據說出自中国公務員考試的問題:「孔子姓什麼?」答案選項包括「子、孔、李、老」。許多人不假思索就選「孔」,結果發現答錯了。
我當然知道答案,因為2018年12月27日我在《蘋果日報》專欄已經寫過一篇〈孔子不姓孔,耶穌姓什麼?〉(全文附錄於後)。簡單來說,在孔子那個時代,「姓」和「氏」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
當時男性用「氏」稱呼,女性則用「姓」。孔子的「孔」只是氏,其姓實際上是「子」(這個「子」字跟「孔子」的「子」無關,「孔子」的「子」是尊稱)。同理,屈原也不姓「屈」,是姓「羋」(粵音「美」),孟子則姓「姬」,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秦漢以後姓氏不分,大家才想當然以為孔子姓孔。
說回那些台媒新聞。我其實不太懂,「孔子姓什麼」何以得到各大媒體垂青,彷彿其中有什麼驚天內幕呢?(見附圖)這種話題在專欄閒談一下還可以,新聞價值則幾乎是零。事實上,這道「公務員問題」根本不是新聞,至少兩年前已在大陸網絡流傳,真假成疑。
如果是真的,這公務員考試也未免太荒謬。對現代人來說,「孔子姓什麼」只是一種文史冷知識,跟公務員的實際職能毫無瓜葛,更像是為了刁難而刁難,問來幹什麼?不過你知道「孔子不姓孔」,我覺得終究是有點「無用之用」的。
想起哲學家羅素在〈「無用」的知識〉( “Useless” Kowledge)一文說過:「奇怪的知識不僅讓惱人的事物變得不那麼惱人,還能令悅心的事物變得更加悅心(Curious learning not only makes unpleasant things less unpleasant, but also makes pleasant things more pleasant)。」
羅素以桃子、杏子為例,說自從他知道桃子和杏子是中國人在漢朝初期開始種植、它們如何經印度傳到波斯和羅馬帝國,「以及『apricot』一字跟『precocious』有相同的拉丁字根,因為杏子成熟得早;還有開頭的『A』是因錯誤的詞源學而誤加的,從此以後,我品嚐桃子、杏子就覺得它們更美味了。這一切都讓水果嚐起來更香甜。」
當然,公務員考試根本沒必要考這類「無用的知識」。如果真要問一道關於姓氏的問題,應該問的不是「孔子姓什麼」,而是「中国的媒體姓什麼」才對。官方答案是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說的一句:「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
附錄文章:
孔子不姓孔,耶穌姓什麼?
蘋果日報 2018/12/27
新中國人的姓常常令人困惑,例如毛澤東女兒姓楊姓李,袁木兒子也姓楊。是什麼驅使他們隱去父姓呢?不清楚。但對比古代中國人姓名,今天已算簡單。古時候大約直到漢代,姓、氏是兩個概念。顧炎武〈原姓〉說,古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為本,藉以明世系;氏為支,用來表家門。古人或以國邑為氏,如春秋晉國的趙氏(故趙盾不姓趙);或以官為氏,如中行氏;或以字為氏,如子國(鄭穆公之子)的後代以「國」為氏(詳見《風俗通義》佚文〈姓氏〉)。
孔子的「孔」也是氏,他本姓子,名丘,字仲尼。史書習慣稱他父親為叔梁紇──古人稱呼,先字後名,故孔爸爸名紇,字叔梁。「叔梁紇」不見孔字,孔氏怎麼來呢?我們要上溯到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名嘉,字孔父),他是宋國大臣,不幸娶了個靚老婆,被太宰華父督(名督,字華父)覬覦,招致殺身之禍。左丘明用短短一行,即傳神地寫出阿督的淫態:「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左傳.桓公元年》)「目逆」表示迎面而望,「送」表示美人擦身而過,阿督還回過頭來,癡癡目送她遠去的倩影;最後更情不自禁爆出一句:「索呀!」不出數月,慾火焚身的阿督便殺了孔父嘉,搶走他的老婆。從此,阿嘉的後裔便以孔父嘉的「孔」為氏,這就是孔子那個「孔」的來歷。「孔子」是尊稱,若他沒有成為聖人,史書應該會叫他「仲尼丘」。
中國聖人的名號,有這麼錯綜複雜的故事,西方聖人又如何?洋人先名後姓,耶穌英文名叫Jesus Christ,是否姓「基督」(Christ)呢?當然不。Christ是基督徒給耶穌的外號,不是姓,功能跟「東邪」或「西毒」差不多。Christ來自希臘文Christos,解「受膏者」(古猶太君王加冕時有抹膏之禮),是希伯來文Mashiach(彌賽亞)的希臘譯法。耶穌的時代,猶太人不冠姓,只稱名,名字後接以父親或家鄉的名字。因此,希臘文新約聖經通常稱耶穌為「拿撒勒的耶穌」(Iesous ho Nazarenos),鄉里則呼他作「約瑟之子」(huios Ioseph)、「木匠之子」(ho tou tektonos huios)。若你穿越到耶穌的時空,用希臘語Iesous叫耶穌,祂可能不理你,因為Iesous是希臘發音;你該用耶穌的家鄉話阿拉姆語,稱呼祂「Yeshu bar Yosef」(約瑟個仔耶穌)才對。假如孔子活在那個時空,名稱就會猶太化,不用姓氏,變成阿媽都唔認得的「紇子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