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7 [degalle], 25-03-27 21:11
- #1886 [亨利二世], 25-03-27 20:50「請槍」兩字可以這樣用?
近年,我很多朋友都說不大看新聞了,尤其是香港新聞。從某個角度看也是好事,因為這年頭看新聞,真有可能學壞中文。比如說,這兩天各大港媒都在轉述大公、文匯對長和的一個錯謬批評,即「請槍」,試看以下標題:
《南華早報》:長和疑請「槍」辯護稱出售港口乃商業決定(大公文匯,2025-3-25)
《南華早報》揭長和請「槍手」 撰文淡化美資角色(香港01,2025-3-25)
昨天,大公報又刊登署名「唐志明」的文章,題為「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文中也引述《南華早報》報道,指控長和「在媒體上『請槍』散布各種混淆視聽,甚至別有用心的論調」。到底長和「請」了什麼「槍」呢?不妨來看看《南早》原文。
3月25日,《南早》有篇題為 “Hutchison’s Panama ports exit inevitable as game has changed, analysts say”的報道,指香港某房地產代理公司董事總經理陳志寶(Rickey Chan Chi-po)向記者透露,長和內部有人向他提供寫作材料,要求他在專欄發表署名文章,為長和賣港口「解畫」,解釋那是商業決定,並交代這次交易的關鍵角色是意大利Aponte家族,而非美國財團BlackRock。《南早》報道是這樣寫的:
“Chan said he was given material to write a column on BossMind, a business and property news website, and he agreed for his byline to be used.”
(陳說,有人給他材料在商業與房地產新聞網站BossMind上撰寫專欄,而他亦同意文章由他署名。)
這樣的情況,你會稱為「請槍」嗎?腦袋是個好東西,請用一下common sense。「請槍」從前叫「倩人捉刀」,「槍手」則叫「捉刀人」。「捉刀」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話說曹操將接見匈奴使者,自覺外表不足以震懾對方,便叫崔琰假扮他,自己持刀裝成侍兵,站在床頭。會面後,曹操派間諜問匈奴使:「魏王怎麼樣?」使者回答:「魏王氣度不凡,但床頭捉刀的人才是英雄。」曹操聞言,即派人追殺那使者。現代以槍代刀,「捉刀人」就變成「槍手」了。
可見所謂「請槍」、「捉刀」,必然涉及冒充別人的身分。文字上「請槍」,即是找別人冒充自己寫東西,如學生「請槍」是找人代自己做功課,考生「請槍」是找人頂替應試。受委託的人叫「槍手」,「槍手」寫的文章,決不會署上自己名字。舉一名人例子:1931年,錢基博為錢穆《國學概論》寫序,自己不動筆,卻讓二十歲的兒子錢鍾書捉刀,序文署名錢基博,這就是名副其實的「請槍」,錢鍾書則是「槍手」。後來錢穆得悉錢基博「作弊」,很不高興,之後再版的《國學概論》都刪掉錢序。
現代人一聽到「請槍」,都知道是不道德的,嚴重的時候甚至違法,非同小可。然而長和要求陳志寶寫文章解畫(假設屬實),文章仍署名「陳志寶」,則與找人冒名代寫的「請槍」完全不同。陳志寶並非「槍手」,他頂多只是寫「公關稿」。大公文匯若按照事實報道,稱長和找人代言寫公關稿,那就沒什麼可批評了;唯有扭曲事實,稱之為「請槍」,才會讓讀者誤以為長和「不道德」。
「請槍」的正確用法,大公、文匯一直都懂。例如2015年1月13日,文匯報有個報道題為「『請槍』隨時踢出校 學者批敗壞風氣」,到了2024年12月17日,大公報則刊出一篇〈《大公報》深入調查揭作弊歪風:代做勞作網上招客 幼園功課也「請槍」〉,文中的「請槍」都是冒名代做功課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文標準用法。可現在為了對李嘉誠發動攻擊,竟不惜扭曲詞義,污染中文,荼毒讀者,手法之卑劣,令人嘆為觀止。
順帶一提,昨天「唐志明」那篇〈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除了誤解「請槍」,末段還犯了一個錯:「孟子更有名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希望相關企業切勿作出錯誤的判斷,不要一錯再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確是名言,但那是孔子說的,不是孟子。希望大公、文匯可以注意一下寫手的中文水準,「勿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相關文章:
【四六文談】他請槍,但才高八斗
https://www.patreon.com/posts/91405897
圖/大公文匯網 - #1885 [lym], 25-03-26 17:46人地就要講人權自由,佢自己就吾使。
-
- #1884 [亨利二世], 25-03-26 16:21国台辦與亞亞的裏應外合
中配網紅「亞亞」昨天上午開記者會大鬧一輪後,晚上終於搭飛機回去那個她朝思暮想的「深淵」。以我觀察,台灣政府這次溫柔安排亞亞回歸其祖国——不妨稱為「校正回歸」——可謂罕有地達致兩岸人民的共識,台灣人歡送她離開,中国人又樂見她回來。
可惜這樣一樁皆大歡喜的好事,卻被中共斥為「傷天害理」。今早国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回應亞亞被送返中国一事,竟然說:「民進黨當局自詡『自由法治人權』,卻一再濫用司法手段欺凌兩岸婚姻群體,迫使這些家庭妻離子散,有悖人倫,傷天害理。」「濫用司法手段」這六個字出自共產黨的嘴巴,真是格外有說服力。
看到陳斌華這樣說,忍不住想起我前日才聊過的話題(見文末連結文章)。大約十天前,西非國家尼日爾把三個中国石油公司的高管踢出境,查封相關企業的帳戶,還關閉了一家中資酒店,很可能令數以十億元的中国投資打水漂。中国商人被驅逐、被欺凌,這樣一件大事,中共外交部至今仍然不吭一聲,沒指控尼日爾政府「一再濫用司法手段欺凌中国人民」。
相比之下,區區一個中配提早回国,理應是芝麻綠豆的小事,現在居然連国台辦也為她發聲,可見事件並不單純,我們不禁要問:亞亞真是普通中配?前天,這個即將跟子女和老公分離的婦人,竟有閒情逸致洋洋灑灑寫1500多字的聲明,題為〈亞亞給台灣同胞的一封信〉。她一開始就強調自己「是一個普通的媽媽」,似乎很擔心大家不相信她有多「普通」。
這封信寫什麼呢?全文在網上很易找到,為了節省各位時間,讓你迅速掌握重點,我叫ChatGPT做了一個摘要,以下就是全文重點:
- 劉振亞是台灣的陸配媽媽。
- 她支持和平統一,反對武統。
- 她擔心戰爭會波及兩岸。
- 她認為統一能促進經濟、共享資源、減少戰爭風險。
- 她見證了大陸的快速發展。
- 她的言論被媒體曲解,遭移民署處理。
- 她希望留在台灣陪伴孩子。
- 她堅信和平統一是兩岸繁榮之道。
大部分內容,是不是很像中共過去發表的那些「告台灣同胞書」?我再叫ChatGPT用一句話概括這封信的主旨,答案是「劉振亞在信中強調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性,以保障家庭安全並避免戰爭帶來的痛苦。」台灣人會否覺得這是繞個圈的恐嚇呢?你相信一個「普通的媽媽」會寫這種千字文?我不信。
看了国台辦今天的發言,我總算明白完整的劇本是什麼了。亞亞這兩天不停呼冤,謊稱自己從未主張「武統」,堅定不移要把事情鬧大,憑常識也知道,這非但不能說服移民處收回成命,反而會留下不良紀錄,導致將來申請團聚難上加難,那她為什麼還要做這種「傻事」呢?答案,其實就在国台辦今天的發言。
亞亞裝無辜,說穿了,只是為了配合中共想講的故事——台灣政府剝奪人權自由,就連支持「和平統一」的言論也要扼殺,所以民進黨是「濫用司法手段」、「有悖人倫,傷天害理」。若亞亞不公開否認自己主張「武統」,国台辦這台戲就做不下去了。你相信中共會為一個「普通的媽媽」抱不平?我不信。
如果你自認中国人,應該先呼籲中共譴責尼日爾政府「傷天害理」。至於亞亞,根本沒有人阻止她的子女和丈夫回去那個「插滿五星紅旗」的祖国團聚,實在不必勞煩国台辦為她「仗義執言」。
相關文章:
「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5039765
「亞亞」的詭辯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5122802 - #1883 [亨利二世], 25-03-25 18:50「亞亞」的詭辯
從中国嫁來台灣的網紅「亞亞」(本名劉振亞),因在抖音上公開鼓吹侵略台灣(我自己不會用中共杜撰的「武統」這種詞),最近被移民署取消依親居留資格,限令在十天內離開台灣。今日(3月25日)「死線」到了,劉振亞非但沒訂機票,還跑到內政部前開記者會,厚着臉皮說自己沒錯、不打算走人,看起來像是想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
劉振亞硬拗說,她只是分析局勢「談論武統」,絕對不是在「主張武統」。她又聲稱自己其實支持「和平統一」,放話邀大家來公開辯論,還一臉委屈喊說自己被謠言搞得人格、家庭盡毀。不明內情的人聽見,或許真以為有莫大冤情。我看「和平統一」根本不用多辯啦,因為這個「亞亞」前幾天就說了,移民署把她踢出台灣,是把她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她都把「祖国」講得像個無底洞了,還需要討論台灣人該不該跳下去嗎?
整場鬧劇中,劉振亞其實有兩大詭辯:一是否認自己主張「武統」;二是搬出「言論自由」來擋箭。真要辯論,不如先辯辯她到底有沒有鼓吹侵台戰爭吧。3月11日,移民署已經發文指出,劉振亞曾公開講過「大陸武力統一台灣,已經不需要其他理由」、「遲遲不武統」等言論。這不是明確主張打仗嗎?
3月20日,陸委會在記者會上播放了一段「中国台灣網」的影片,片中劉振亞嗆聲:
「中国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戰區的陸軍、空軍、海軍、火箭軍等兵力,圍着台島周邊展開『聯合利劍-2024A』演習。從地圖上可以看得出來,台島周邊都被圍了嚴嚴實實,海域、空域都插翅難飛。
「東部戰區發布的『越海殺器』組合,你們都看了嗎?海報全部用的都是繁體字,這是害怕『老賴們』看不懂特地用的,真的是很細節!這場軍演絕對是迄今為止威懾力最強,最具攻勢的演習,捍衛國家主權時刻準備着,也許明天早上醒來,寶島上已經插滿了五星紅旗,想想都讓人開心。」
這不是鼓吹戰爭是什麼?
有人說這是「言論自由」,那麼又不妨辯論一下吧。根據「世界人口評論(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顯示的2023年數據,在「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一項上,全球得分最高的地方是芬蘭,有0.94分(1分為滿分),該年台灣得0.78分,中国得0.12分。你可以在芬蘭這個言論自由名列前茅的國家,公然鼓吹外國入侵嗎?不妨來看看芬蘭刑法(Criminal Code of Finland)。
芬蘭刑法第12章「叛國罪」第2節就是關於「煽動戰爭(Incitement to war)」罪,條文說:如果有人在芬蘭境內或有芬蘭公民在芬蘭境外,於進行中的或即將發生的軍事危機或國際政治危機期間(ongoing or imminent military crisis 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risis),為了使芬蘭陷入戰爭狀態或成為軍事行動的目標,而做出以下行為:
(1)公開鼓勵外國侵略芬蘭,或鼓勵芬蘭侵略外國;
(2)公開散佈言論或宣傳,意圖引導公眾輿論支持侵略;
[......]
則該人將因煽動戰爭被判處至少一年、最多十年的監禁。
請留意芬蘭這條刑法的細節,也是它平衡國家安全和言論自由的關鍵:它不是無條件禁止煽動戰爭,而是具體界定了「禁言」的時空背景,即「於進行中的或即將發生的軍事危機或國際政治危機期間」。
近年來,中共不停對台灣作出實實在在的軍事威嚇,這種危機更有越演越烈之勢。台、中劍拔弩張的形勢,我相信已經符合芬蘭刑法「禁止煽動戰爭」的條件了。就連芬蘭這樣言論自由的國家,在同一局勢下,也不會容許「大陸武力統一台灣,已經不需要其他理由」此等極端言論,「亞亞」還有什麼理由拿「言論自由」作擋箭牌呢?
容我再苦口婆心講一次,中文根本沒有「武統」這種詞。這是中共硬造出來的宣傳口號,繞個圈把「侵略」、「打仗」、「吞併」、「戰爭」、「屠殺」包裝得溫和一點,免得台灣人一聽就聯想到血淋淋的畫面。拜託看清楚真相:鼓吹侵略,就是支持殺人,等於要把台灣變成一個超大絞肉機!
劉振亞在抖音有48萬粉絲,長期散播煽動戰爭的言論,影響力可不是開玩笑的。更扯的是,她居然還把自己的小孩拉進來當政治宣傳工具。我在網上看到一段影片,是「亞亞」的小女兒在唱中共軍歌:「不懼強敵,敢較量,為祖国決勝疆場。」影片連結在此:
https://t.ly/XR6Ug
什麼樣的媽媽會從小就給孩子洗腦,教他們「殺人搶地是光榮的事」這種恐怖主義價值觀啊?與其在那邊吵什麼離地萬丈的「言論自由」,不如多關心一下那幾個小孩的心智會不會長歪吧!
相關文章:
中共配偶必歸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4359534
原圖/中央社 - #1882 [lym], 25-03-24 16:53>>尼日爾軍政府其實窮得不名一文,全賴中石油在去年4月跟他們簽署了4億美元協議,軍政府才借到一點資金周轉,不致癱瘓。
成段字我覺得最eye catching係呢句。我一見到就想如果這係事實夠竟一窮二白的尼日爾受了多少才會這不顧一切地如七月海溝那樣發洩? - #1881 [亨利二世], 25-03-24 16:48「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
六日前,網紅梁振英寫了一篇〈商人有沒有祖國?〉,很多人以為是不點名批評李嘉誠,但這兩天我留意到一則沒多少人談論的新聞,才發現梁振英話中有話,很可能是在回應「中国商人飽嚐尼日爾軍政府鐵拳」這一樁慘事。
3月13日,西非國家尼日爾軍政府領導人Abdourahamane Tchiani下令,48小時內把中石油、津德爾煉油廠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国籍管理人員驅逐出境,並查封了相關企業的銀行帳戶。同一時間,尼日爾政府還撤銷了中国企業開辦的「陽光國際酒店(Soluxe International Hotel)」的經營許可。尼日爾這一下出手,何止狠過美帝,簡直惡過華秀隻狗。
據外媒報道,這次驅逐三名中国管理層人員的主因有幾個,如中国員工薪資大幅拋離同一職位的尼日爾人,差距達七倍之多,且多數管理職位均由外國人擔任,本地人只能充當基層勞工。諸如此類的不平等待遇,大大損害了尼日爾人的利益。
至於關閉「陽光國際酒店」,理由是該酒店有歧視行為——自2015年開業以來,主要招待來自上述三間公司的中国員工,還無理禁止其他國籍人員進入——以及稅務違規。翻查資料,中国公司已在尼日爾石油業投資46億美元,如今很可能都打水漂了。
尼日爾軍政府其實窮得不名一文,全賴中石油在去年4月跟他們簽署了4億美元協議,軍政府才借到一點資金周轉,不致癱瘓。現在尼日爾政府竟為了「同工不同酬」等小問題,反轉豬肚,毫不留情地驅逐中国員工、強迫中資酒店關門大吉,簡直狼心狗肺、恩將仇報,說到「損害国家尊嚴」、「危害国家利益」、「傷害14億人民感情」,莫過於此。
當辱国成為事實,出征就是義務。中国人看到這種事,每一個都應該站起來表達憤怒。遺憾的是,近日像大公報之類的黨媒和爱国寫手卻視若無睹,寧願干涉一個加拿大人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公司出售海外資產,也不願意為那些在尼日爾被打壓的同胞發聲,幸好還有一個梁振英,他六日前寫的文章可謂一針見血,尤其是這一句:
「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舉世皆然。」
現在中国企業被欺凌了,還要被一個欠中国錢、弱爆了的窮國欺凌,十分期望梁振英可以講兩句,他的祖国將如何為可憐兮兮的「孩子」出頭呢?
相關文章:
梁振英嬲嬲的看着李嘉誠?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4698404 - #1880 [亨利二世], 25-03-23 20:43牛津拉丁文儀式如何「性別包容」?
牛津大學近日宣布,計劃修改有800年歷史的拉丁文典禮用語,以迎合非二元性別(non-binary)學生。牛津管理層(叫Congregation)將於4月29日投票,通過的話,這個「性別包容」的修訂就會在10月生效。
儀式到底改了什麼字眼呢?我翻閱牛津大學的公報(注1),找到了所有相關改動,不妨舉一兩個例子給大家看看。考慮到大多數讀者應該不懂拉丁文,我會用最簡明扼要的方式解說一下。
例子一
原本牛津的碩、博畢業禮講詞,會用“Domini Doctores, Magistri”來稱呼畢業生,意即「各位博士、碩士」——Doctores是陽性複數的博士,Magistri是陽性複數的碩士,Domini我略去不譯,意思類似Sirs,那是敬稱。比如說,儀式有一句是:
“Domini Doctores, Magistri, vos dabitis fidem ad observandum statuta, privilegia, consuetudines, et libertates istius Universitatis.”
意思是:「各位博士、碩士,你們(vos)將承諾遵守這所大學的規章、律例、傳統與權限。」
新版本怎樣改呢?就是直接砍掉稱呼畢業生的“Domini Doctores, Magistri”,索性以「你們(vos)」開始。為什麼要刪掉這三個字?我上面說了,三字是「陽性複數名詞」,聽來帶有濃烈性別色彩,所以說不得。
然而懂得拉丁語基礎文法的人都明白,陽性複數形式除了表示一群男人,也可以用來指稱男女混合群體。從這個角度看,Domini、Magistri的「陽性」只是表象,它們實際上反而是淡化了性別色彩的通用(generic)名詞。
明白了這個事實,大家不妨思考一下:如果陽性複數名詞傳統上可以包含女性,為什麼現在不能延伸開去,進而包含其他非二元性別者呢?與其對某些字詞避而不用,倒不如擴充它們原來的意義,這才是在傳統語法和現代思潮之間取得平衡的改良方式。
牛津的修改把「各位博士、碩士」都刪得一乾二淨,直接用「你們」開場,不覺得很突兀嗎?
例子二
介紹畢業生給校長、教務長等人時,傳統上會這樣說:
"Insignissime, etc, praesento vobis hos meos scholares et has meas scholares in facultate artium"
原文有些公式套語以 “etc” 一個字代替了,我按照意思譯出來:「最尊敬的校長、各位教務長,現在向您們介紹文學院中我這群男女學生。」
原來 “hos meos scholares” 和 “has meas scholares” 分別指稱 「我這些男學生」和「我這些女學生」,現在要照顧非二元性別者,自然也必須刪除,所以新版本變成:
"Insignissime, etc, praesento vobis scholares in facultate artium hic adstantes"
意思是:「最尊敬的校長、各位教務長,現在向您們介紹在這裏的文學院學生。」
傳統版本的 "hos meos scholares et has meas scholares" ,節奏比較緩慢,修辭結構上有一種平衡感和莊重感。此外,"meos" 和 "meas"(「我的」,即my,拉丁文必然顯示對象性別)強調說話者與學生間的聯繫,既帶熱情,也突出了親切感和責任感。新版本省去一切區分性別的字眼,而為了令句意完整,只能以相對冷淡的「在這裏(hic adstantes)」補底作結,好處是簡短了、去性別了,但代價是放棄原版的莊重感和親切感。
牛津拉丁文儀式用語的改動,還有很多,但操作都跟上述兩個例子大同小異,所以我就不講下去了,大家不妨舉一反三。
根據英國的統計數字,約0.2%英國大學生的性別認同為「非二元」;如果這個比例適用於有7000名學生的牛津大學,代表約14名學生是非二元性別者。一件事對不對、該不該做,當然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道理、怎樣具體執行的問題。我認為校方修改用語,最明確的作用就是展示自己與時並進,至於實際上能否帶來人心的進步,我很懷疑。
看了上述例子,你應該明白,牛津今次體現「進步」的方法就是採取模糊戰略,把一切有性別色彩的字眼統統篩掉,甚至連稱呼也不要了。平心而論,這樣的「避諱」真是進步?拉丁文雖然是「死語言」,但只要有人在用,一樣可以與時並進,但進步的形式到底是牛津式斬腳趾避沙蟲,抑或為舊字詞、舊文法賦予新的意義(例如把非二元納入表面是陽性複數的generic名詞內),則值得有識之士細想。
看新聞所說,英國有個歷史學家Dominic Selwood,狠批牛津修訂後的儀式用語「缺乏優雅、氣氛、美感和傳統(devoid of any elegance, atmosphere, beauty or tradition)」,我認為是誇張了。實際上都是些小修小改,不至於「失去了一切」,但有一點Selwood是說得很對,「至少儀式會更短,大家可以早點去酒吧(At least the ceremony will be shorter and everyone can get to the pub earlier)。」
注
1
Oxford University Gazette, 2025-3-20
https://t.ly/2LUbd
相關文章:
談談跑馬地天主教墳場對聯
2024-3-5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3673752
圖/ yahoo news - #1879 [浩男123], 25-03-23 06:30佢自己天真抑或想呃人?究竟香港嘅大學有幾國際化佢自己心知肚明喇!
- #1878 [亨利二世], 25-03-22 21:49奉勸蔡若蓮莫天真、勿糊塗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公布 2025年度「全球最國際化大學(Mos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排名,頭4位均為香港的大學,分別是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隨即在社交平台發文,興高采烈稱讚排名「彰顯香港專上教育優勢」,「反映香港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國際化,獲得全球的認可」云云。
然而魔鬼在細節,這個THE排名榜看似是「普通的院校排名行為」,實則須置於複雜的大國博弈背景下考量。香港的大學之所以在「國際化」指標上名列前茅,全因為評審機構居心叵測地把內地生視為國際生,把內地教師也算作國際教師。
根據THE提供的資料,城大「國際生比例」高達72%,乍看之下,還以為入學的都是外國學生。但眾所周知,那些「國際生」絕大多數都是中国大陸人,具體有多少呢?我嘗試翻查城大的中国內地生比例,可惜不得要領,只好查看資料比較透明的香港大學。
根據港大公開的2023 / 2024年度學生統計數字,全校學生人數是39,166,大陸生佔了16,144人,真正的「外國學生」只有3,001人。若把大陸生算作國際生,則「國際生比例」高達48.88%之多;若把大陸生排除掉,港大的「國際生比例」就會大幅下降,僅剩下7.66%,不可能全球排第四。港大如此,其他三間香港的大學可想而知。說穿了,這根本是作弊取巧,THE的排名準則也極有問題,嚴重誤導世人。
撇開「國際化」問題不談,THE這類排行榜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兩年前,在Cardiff University教授「日本研究」的學者Christopher Hood就寫過一篇文,題為 “Boycott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開宗明義呼籲其他學者杯葛THE排名榜,理由是它的調查方法既不客觀,又不科學,甚至無視利益衝突,容許學者推薦自己任職的大學。
以Hood為例,他自述受邀參與 THE 的全球大學學術聲譽調查,其間發現種種缺陷,例如調查要求受訪者對一些自己不了解的院校進行排名,有些問題又語意不清。最荒唐的是,身為教授的他,還被要求給其他大學的教學質素排優劣,令他忍不住問:我不是學生,沒有在其他大學上課,怎麼知道和比較他們的教學水準?他認為這種調查簡直胡說八道,所以多道問題都勾選了「不願回答」的方框。
Hood 指出,THE 的大學排名被不明內情的公眾視為客觀的分析結果,但實際上評估過程非常兒戲。因此,他呼籲大家杯葛調查,並鼓勵更多大學退出 THE 排名,以減少它對學術界產生的負面影響。其實你看THE如何量度所謂「國際化」,就知道Hood沒有誇大其辭了——以香港情況為例,THE評核的根本不是「國際化」,而是「去本地化」,所以城大並非世上最國際化的大學,只是本地生比例最少的大學而已。
網上劍橋辭典對「international」的定義是:involving more than one country(國際的)。把內地師生算作「國際」師生,即是把內地視為香港以外另一個國家,分裂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這個包裝成「學術調查」的排名榜,是西方通過誤導、詭詐等卑鄙手段危害別國主權的霸權行徑,司馬昭之心,天下誰人不知?
法理上,違反法律的形式有很多種,例如「『一国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是維護国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這項原則去年已被寫入香港法律,成為具法律效力的法律條文。若以此觀之,THE排名的後果是宣揚香港和內地為兩個國家,導致国家分裂,直接違背該項原則性條文。違反法律原則性條文也是違反法律。換言之,那些一再強調今次排名全屬「學術調查」的說法,未免太過天真和糊塗。
正因如此,網友普遍對這個排名榜和蔡若蓮的吹捧提出強烈質疑和批評,認為這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国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国人。網友的這些情緒表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面對如此大事大義大節,蔡若蓮當三思,應好好想想有關問題的性質和要害是什麼,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麼立場、站在哪一邊。對於那些輕視法律、作出損害国家安全行為的實體及個人,其道路只會越走越窄。若只為吹噓自己提升香港教育的聲望、漠視国家的主權與尊嚴,那麼無論其排位多高、名聲多大,與遭到国人唾棄、背負「分裂国家」罵名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奉勸蔡若蓮回頭是岸,立即刪除貼文,並嚴厲譴責THE,切勿打錯算盤、因小失大。
相關文章:
代港官譴責《泰晤士高等教育》
2023-2-1
https://www.patreon.com/posts/78057324 - #1877 [lym], 25-03-21 20:57李命由黨不由天
- #1876 [亨利二世], 25-03-21 19:33「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原義,並不勵志
我沒看電影《哪吒》,但那句電影對白「我命由我不由天」卻到處可見。前陣子還看到吳彥祖在抖音開課教英文,拿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作例句,譯成 “I am the master of my destiny”。吳的譯法固然合乎現代中国人的理解,但似乎很少人知道,這根本不是原義。
「我命由我不由天」並非編劇原創台詞,我很多年前看晉人葛洪的《抱朴子》,在書中〈黃白〉篇已見過了(「黃」代指金,「白」代指銀,表示燒煉丹藥的方術)。原句是葛洪引述《龜甲文》(已失傳的古代道經)所說的「我命在我不在天」——你大概不知道,後面其實尚有一句「還丹成金億萬年」。
值得留意的是,原句的「命」字不是解「命運(destiny)」,而是解「壽命(lifespan)」,這從後句「還丹成金億萬年」已可推斷,兩句串連起來的意思是:我命的長短不由上天決定,而是取決於我,只要金丹煉成,就可以活上億萬年了。
類似的意思也見於《西昇經》:「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所謂「與道同久」,即長生久視,與大道同壽,所以開首的「命」字一樣表示「壽命」,不是「命運」。
細究起來,仗賴葛洪的書而流傳千古的名句「我命在我不在天」,非但跟命運無涉,甚至沒有像現代中国人所理解那般,要歌頌個人自由意志的偉大。葛洪本人其實是宿命論者,在《抱朴子.塞難》說:「命之脩短,實由所值,受氣結胎,各有星宿。」什麼意思呢?
原來葛洪相信,命的長短儘管不由上天決定,卻受制於天上的星宿——如果你誕生前「命屬生星」,長大後必好仙道,好仙道就會燒丹得到長生;如果你「命屬死星」,則註定不信仙道,不信就一定不得長生。看到這裏,你可能奇怪,既然人受星宿影響,不就是上天註定嗎?何以說「不由天」呢?
有此疑惑,是因為你把自己的成見套進古人的觀念中。「七孔流血還七孔流血,死還死」,在葛洪眼中,「星宿」和「天」(或天地)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葛洪指出,「天地雖含囊萬物,而萬物非天地之所為也」,萬物與天地的關係,就像草木生於山林,魚鱉託乎水澤,蝨子寄居人身,山林、水澤和人身都不會操控草木、魚鱉和蝨子。
按照葛洪的理解,「天」只是收納萬物的一個大容器,不會操控人,故說「我命不由天」;至於「星宿」,則像衛斯理小說《追龍》所描寫的那樣,從遙遠的太空中影響着地上的人,它們可以影響某個人的稟性,決定他能否長生。所以求不求仙,確實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但你是否決定求仙,則由「星宿」在你出生前決定——這樣冰冷無情的人生觀,雖然毫不勵志熱血,但可能更貼近現實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875 [亨利二世], 25-03-21 09:46戲劇人生終有日閉幕
「韶華去,四季暗中追隨,逝去了的都已逝去⋯⋯」昨天到台北大稻埕一家民族服裝店探望朋友,一開門就走進了悠揚的粵語老歌聲中,剎那間,恍惚穿越到四五十年前的香港。老闆是一對幾年前移居台灣的港人夫婦,播放着盧國沾作品集《沾沾字喜》,既悼念剛離世的盧先生,也緬懷自己的青春,及昔日的香港。
他們憶述當年入中大唸書,在迎新營會一起唱〈長城謠〉,高歌「中國萬世必須興盛,外禦強敵每戰必勝」。如今時移世易,當然再沒有這支歌仔唱了。說來也真諷刺,那個年代的香港,沒有「国民教育」,沒有強迫的「交流團」,愛國氣氛卻非常濃厚,許多青年都喜愛〈大俠霍元甲〉、〈長城謠〉等「愛國歌」。「大中華膠都是如此長大的!」老闆娘笑說。
我比他們年輕,成長的時候,愛國歌早已退潮,盧國沾的歌也鮮有登上金曲榜,但偶然看重播的麗的電視劇,聽到盧國沾填詞的主題曲或插曲,無論是寫景抒情的「遠時像遠山,霧迷濛,千里霧飄送」、「要退後,也恨遲,人在旅途灑淚時」,抑或講人生道理的「就算甘願平淡過一生,或者遲早心中有悔」、「日日在鬥,引誘你是情與慾;個個去爭,引誘你是名與利」,總令我一聽難忘,低迴不已。
盧國沾一生填詞三千首,數量之多不下於林夕。盧被稱為「詞聖」,當然不只因為多產,更在於他的人文關懷、洞察力和創新精神。不甘心只寫市場流行的情情愛愛題材,八十年代初他發起「非情歌運動」,將一些不太「入屋」的題材都寫進粵語流行曲中。例如〈螳螂與我〉寫越南難民來港、〈小鎮〉寫中東戰爭、〈唐吉訶德〉以西方文學經典入歌,借喻自己對理想的堅持,最奇是麥潔文唱的〈龍壁懷古〉,居然像古詩一樣以懷古為題,寫九龍城的宋王臺,把古今意象共冶一爐:
消失的一個朝代
竟不知誰曾憑弔
幾多飛機過頂上
問有幾架路過陳橋
盧國沾除了在題材力求突破,歌詞寫法也不甘平鋪直敘,而講求思想語氣的曲折多變。聽眾也要用心玩味,才能察覺到盧詞的深意。這樣的聽眾當然不多,但林夕肯定是其中一個。他特別欣賞盧國沾,1984、85年就在《詞匯》寫過四篇〈盧國沾的嘆息〉(收錄於2022年出版的《別人的歌》),試看他如何賞析〈戲劇人生〉:
// 另一種跳躍是語氣上的折斷,例如〈戲劇人生〉:「盡力,毋問收穫」,接著一句「誰人能做到甘於淡泊」卻由表面的達觀崩潰成掙扎不遂的失望,令得前面接近純勵志的語氣也沾上一點酸味,這才和(戲劇人生〉的煽情配合,也更接近人生真實的一面。如果死執著語氣連實的原則,便可能出現「唯求能做到心境淡泊」這樣的句子,語脈雖較暢順,卻絕不及原作曲折可觀。//
我認為詞聖之所以為詞聖,是因為他不滿足於簡單的公式的成功,而是敢於「再與天比高」,就算明知得不到主流大眾的欣賞,還是希望超越自己甚至時代的限制,正如〈叛逆〉中的夫子自道:
常人醉心的理想
於我絕未欣賞
常人愛的是俗色脂粉
卻非我心景仰
盧國沾詞在香港流行曲史的地位,早於1985年,林夕已認為可以媲美許冠傑,兩人同樣具有代表性和開荒性,可惜大眾往往「用耳不用心」,未能完全領略盧詞的文學價值。如今數十年過去,許多盧國沾的詞雖已膾炙人口,但有多少聽眾真正體會到他的戛戛獨造和苦心經營呢?
激昂的愛國歌曲大概已經過時,不能夠引起你共鳴了,但盧國沾的「叛逆」和創新精神,依然氣魄甚壯,值得學習欣賞。我們懷緬過去之餘,不妨更深入地認識一下「詞聖」盧國沾,比如聽聽上面提及的幾首「非情歌」,或許,你還會聯想到當下的時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874 [亨利二世], 25-03-19 19:16梁振英嬲嬲的看着李嘉誠?
昨天,梁振英在社交平台張貼一篇文,題目類似中學生辯論的問題「商人有沒有祖國?」(見附圖),很多人對號入座,覺得是不點名批評「賣港口」的李嘉誠。我認為這個解讀對梁振英太不公平了,以下是我的看法,你不妨看看有沒有道理。
「商人無祖國」這句話,梁振英居然稱為「誤信」,實在耐人尋味。任何讀過《馬克思宣言》的人——我認為沒讀過的都不算是中国人——都知道「商人無祖國」是脫胎自馬克思所寫的「工人無祖國(Die Arbeiter haben kein Vaterland)」。《宣言》中「無祖國」的意思,簡單來說,是指工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被剝奪基本權利和財產,所以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祖國。
即使梁振英不是黨員(姑且假設不是吧),也沒理由未聽過「工人無祖國」,沒理由不知道所謂「無祖國」只表示國家制度不公,人民的權利和財產就會被剝奪,跟愛國並無矛盾。如今,時移世易了,被制度壓迫的又豈止工人階級?從這個角度看,不管是「工人無祖國」抑或「商人無祖國」都合情合理,国家領導人卻說是「誤信」,可見他心底裏根本瞧不起習主席信奉的馬克思主義。
更奇怪的是,梁振英舉了英國當年強迫香港為英國經濟利益服務、美國打壓TikTok和中国船隻作例子後,便反問大家一句:「大家說商人沒有祖國嗎?」嘿,看了他舉的例子,答案明顯只有兩個:一個是「沒有」,另一個就是「雖有如無」。
比如美國打壓TikTok,它的「祖国」除了忙着做「大內宣」向韭菜們宣示「強烈抗議」外,實際上幫得上什麼忙呢?又如川普說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中国是不是打算駐兵守護和黃旗下的港口呢?梁振英舉那些例子,問那一道問題,不是擺明引導大家思考「祖国」有幾廢嗎?如果梁振英認為我誤解了,請他先答一下「大家說商人沒有祖國嗎」,然後解釋他的「祖国」可以為TikTok和長和提供什麼後盾、怎樣阻止外國的欺凌?
梁振英又稱:「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舉世皆然。」我覺得那個「被人欺凌的孩子」和「父母」不可能是比喻李嘉誠和中国;如果是,那「父母」應該是變態的。今天看《華爾街日報》,有一篇報道題為「China’s Xi Is Angered by Panama Port Deal That Trump Touted as a Win」,內文有一段說:
Xi was steaming over the deal because he believed Hutchison’s Li was acting against Beijing’s interests, the people close to decision-making said. Beijing hasn’t been happy with Li for years, they said, as the Hong Kong tycoon has reduced his reliance o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知情人士稱,習近平對這筆交易非常惱火,因為他認為李嘉誠的做法違背了北京利益。他們表示,多年來北京對李嘉誠一直不滿意,因為這位香港大亨已經減少了對中国大陸和香港的依賴。)
如果有「孩子」因為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就令「父母」唔happy,請問這是什麼樣的「父母」呢?何況眾所周知,加拿大人李嘉誠十年前已說過「此心安處是吾家」、 「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誰說他「沒有祖國」。
由此可見,梁振英哪裏有批評李嘉誠呢?反而更像是嘲弄和挖苦某個国家。
相關文章:
偉大的政治家都尊重商人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4476891 - #1873 [亨利二世], 25-03-19 10:47瑜不掩瑕
是假新聞嗎?今天看到報道,何君堯在3月17日舉行的第58屆⼈權理事會會議上發言,居然為持BNO簽證的移英⾹港⼈爭取平權!
何君堯說,逾十萬名透過BNO計劃移英的香港人在當地遇到重重困難,例如許多擁有高技能和專業資格的人,都無法重操故業,而被迫從事低技能工作。何君堯批評英國政府利用它與香港的「殖民歷史淵源(colonial ties)」,吸引「弱勢人士(vulnerable individuals)」移英,藉此解決本國勞動力短缺和財務問題,卻漠視了這些人的福祉。據何君堯FB帖文所述,他呼籲英國立即糾正做法,「保障持有BNO護照的香港人,確保他們的權利和尊嚴不受到侵犯!」
何局堯發言影片見此:
https://t.ly/3hXas
相信很多讀者跟我一樣,看了上述新聞,都有一種「我究竟看了什麼」的魔幻感覺。踏入「九運」後,世界確實無時無刻都在急變,一夜之間,英雄變狗熊,狗熊變英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變化莫測。但若說連何君堯也突變「黃絲」,就未免太超現實了。那麼,何君堯真是為移英港人平權呢?
翻查一下資料,何君堯原來是以「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International Probono Legal Services Association,簡稱IPLSA)」創始人身分發言的。這個名堂看來很正派的協會,早於2018年已經成立,功能其實是「說好香港/ 中国故事」、「唱衰敵對國家」,即是做「大外宣」。
去年3月,何君堯初次率領IPLSA的9人團隊,到日內瓦聯合國總部出席人權理事會會議,當時他的工作是唱好基本法第23條立法。他發言時,形容自己是「一個幸運生還的恐怖主義襲擊的受害者(being a lucky survivor of a terrorist attack where his heart was barely missed by a stabbing knife)」(見IPLSA的FB)。吓,不是恐怖襲擊的支持者嗎?(見附圖右方)
去年7月,IPLSA跟一個叫「國際全民公義」的團體合辦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side event,題目為「人權與企業家」。何君堯講人權?光是看題目已經想笑。這次發言主要針對美國在「国安法」生效後,對香港實施的一系列制裁。何君堯聲稱,「在此制裁下,香港部分金融機構被逼撤離,幸好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得以克服困難。」
這個說法當然經不起任何查證。事實上,美國的制裁只針對某些港共官員,對香港影響有限,並不會驅使金融機構撤離香港。真正「趕客」的原因,人盡皆知(這次當然不是「回南天」),怎會是美國制裁呢?
去年9月,IPLSA代表團又馬不停蹄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57屆大會,何君堯繼續批評「美國單邊制裁的違反國際法行為」,也順勢唱好中国人權狀況。他找來一個叫Jason Lin的大陸人以普通話發言,稱讚中国「一直是人權的捍衛者」、「成功令超過8億人脫貧,是一個經濟奇蹟」——寫到這裏,也不必再浪費筆墨,你應該很清楚何君堯創辦的這個IPLSA有什麼作用。
不過一年,何君堯已經是第4次到這個人權理事會發言了:第一次是為23條立法護航,第二三次是攻擊美國,這次,明顯是想批評英國政府「剝削港人,唯利是圖」,至於是否「為移英港人發聲」,就見仁見智了。但看他的FB留言,許多何君堯的粉絲似乎很不高興,覺得何律師太多管閑事了。
放心吧,你們的「何律師」就算真心為移英港人發聲,也可能是為了移民當地的「藍絲」、「白衣人」平權而已。不管他怎麼變,畢竟還是那個在721跟「白衣人」握手、說「你哋係我英雄」的何君堯,瑜不掩瑕,歷史不會忘記。
相關文章:
討河妖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3902875 - #1872 [亨利二世], 25-03-18 00:46看《謎蹤》,我見到今日香港
台灣有雜誌社最近邀稿談倪匡先生的小說,於是我趁機重溫久違的衛斯理系列。其中,1987年出版的《謎蹤》竟讓我聯想到今日香港的一些怪現象,感觸良多。
《謎蹤》的主題獨特,倪匡在序中更自言是「尋求題材上突破」。故事開場,衛斯理的特工朋友巴圖在芬蘭偶遇一名女教師與一群小學生,隨後他們神秘失蹤。巴圖請求衛斯理幫忙,卻拒絕透露過去十年的工作,只留下錄音帶後離去。衛斯理發現,巴圖受美國情報機關控制,正調查1971年元帥(影射林彪)墜機事件,並尋找失蹤的元帥(小說中並未罹難)與機密文件。
巴圖被蘇聯特工設局欺騙,竟相信元帥、女教師和學生都被巫術攝進畫中,甚至一度認為自己也進入了平面空間,成為「畫中人」。經過幾番波折與奇遇,衛斯理與巴圖終於揭開真相:元帥大難不死,蘇聯特工將他與機密文件藏匿起來,並秘密與美國合作,在國際特工界製造「畫中人」的傳說,以此欺瞞另一個追蹤元帥的國家(影射中国)。
最終,衛斯理與巴圖在蘇聯某療養院找到元帥,從他口中得知十年前那驚天大秘密:「老頭子」(影射毛澤東)死後,「那女人」(影射江青)便會立即被捕。然而,時移世易,這一秘密早已人盡皆知,毫無價值。倪匡在小說結尾寫道:
「有很多看來是意料之外的結果,實在再正常也沒有,簡單的道理放在那裏,想不到就是想不到。十年前的秘密,在十年後,一文不值。」
《謎蹤》並非科幻小說,全篇沒有超現實元素,反而異常貼近現實——尤其是現實中最荒誕的一面。它讓我想起當下的一些怪現象:
一、為掩蓋秘密,不惜編造荒誕故事
小說中,蘇聯特工用聲東擊西的手法隱藏元帥行蹤,甚至杜撰出「人被攝入畫中」的奇談,還幾乎令衛斯理、白素、巴圖、良辰美景等人信以為真。由此可見,即使再荒謬的說話,只要你一本正經重複100次,就總會說服到一些人。像「回南天」之類謬論,你以為沒有人信?天才的智力有上限,白癡的智力卻沒有下限。
二、多數人被操控,卻懵然不知
小說的世界觀充滿宿命色彩,作者認為許多人都是不自覺的扯線木偶,你以為自願做的事,很可能都有人幕後操縱,透過精心的安排,一步一步把你引領到某個處境。倪匡寫道:
「通過權勢,可以決定、可以安排任何人的命運,在許多情形下,這種安排,都在不知不覺進行,被安排者,一無所知。」
例如,聖保羅書院男生「不幸身故」,校方與教育局均以「家屬意願」為由,對死因及細節絕口不提。但在消息如此封鎖的情況下,誰能確定這真是「家屬意願」?就算是,誰又能保證這個「意願」沒受到「不可抗力」影響?這並非陰謀論,而是合情合理的懷疑。正如我早前指出,既然校方已公開譴責「不準確和惡意報道」,為何不(敢)澄清是哪家媒體、哪篇報道?這完全違反常理。
三、真相很簡單,甚至已擺在眼前
小說中那句:「有很多看來是意料之外的結果,實在再正常也沒有,簡單的道理放在那裏,想不到就是想不到。」同樣適用於今日香港。
聖保羅男生的 IG 經媒體報道後,迅速被轉為 private,所有 follow 他的同學、朋友逐一被移除,follower 數目從原本 1000 多人縮減至 5 人(參見《追新聞》與《教育刺針》日前報道)。為何這樣做?理由其實很簡單:有人擔心千餘名粉絲中,有人會 cap 圖洩漏死者帖文,或有記者藉此聯繫死者同學,查出不可告人的最大秘密。
最大秘密是什麼?
我甚至不認為死因是最大秘密。無論是校友間流傳的病逝,還是《星島》放風的自殺,都稱不上駭人聽聞。最大的秘密,其實早已擺在眼前,且「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已講過兩次,最近一次是在昨天重申:「調查已結束,證明事件與交流及考察無關。」
明白了嗎?杭州交流團與學生之死「無關」,正如蔡若蓮三番四次強調,50 多名韶關交流團師生集體痾嘔肚痛(今天又新增 6 名曾到廈門交流的學生)也與膳食安排「無關」,你要怪,就怪「回南天」滋生的細菌好了。
瞧,真相不是很簡單嗎?「有關」抑或「無關」,這才是最大的秘密,蔡若蓮已經提示大家兩次了。
只要公眾一無所知,當局隻字不提,就不會有任何「有關」的線索流出。男生之死,本來不該是什麼秘密,有人卻偏偏把事件弄得像小說般離奇,說穿了,似乎也只為達到一個簡單目的:沒有人需要負責,沒有交流團需要暫停。「有很多看來是意料之外的結果,實在再正常也沒有。」
相關文章:
比衛斯理更精彩的人生
2022-7-4
https://www.patreon.com/posts/68637816 - #1871 [亨利二世], 25-03-16 20:02偉大的政治家都尊重商人
李嘉誠出售海外港口,似乎令中共很不高興。昨日,港澳辦與中聯辦再度轉載大公報文章,對李氏的千億大deal猛烈抨擊。該文以「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為題,質問為何如此輕易將重要港口轉讓給不懷好意的美國勢力、所謂「精明」的交易是否顧及国家民族利益等。文章又說: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伟大的企业家从来不是冷血投机的逐利者,而是热诚傲骨的爱国者!」
我沒興趣談論財經,但這篇〈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提及歷史,卻立刻勾起我對幾個故事的回憶,不妨與大家分享一二。商人有沒有義務犧牲利益為國家服務呢?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恕我想不出相關論述。就算有商人自願如此,那也僅僅是個人抉擇,而非必然之責。
例如西漢富人卜式,為助朝廷抵抗匈奴,主動上書表示願意捐出一半家財。漢武帝派人問他是不是想當官,卜式否認;又問他是否想申冤,也答不是。漢武帝覺得奇怪,便告訴丞相公孫弘。公孫弘是否如大公報文章作者那般,稱頌卜式為「热诚傲骨的爱国者」呢?沒有。他反而提醒武帝小心:
「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願陛下勿許。」(見《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公孫弘的意思是:「此舉不合人之常情。不循常規之臣,不可用來教化百姓而擾亂法制,希望陛下不要允許。」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沒答應卜式,之後還把他遣返故里(不過後來朝廷財政窘迫,終究還是接受了卜式的捐款)。商人逐利根本天經地義,為了所謂「国家民族利益」而犧牲鉅利,才是悖常。漢朝丞相亦深知,不合人情之事「不可以為化而亂法」,但今天的共官似乎不懂。
偉大的企業家不見得都是愛國者,也不一定要愛國,但偉大的政治家必然尊重本國商人的利益,願意捍衛他們的私有財產和交易自由。你聽過鄭國子產不送玉環的故事嗎?
晉國權臣韓起有一隻玉環,另一隻在鄭國商人手中。韓起想集齊一對,便向鄭定公索取商人的玉環。鄭國當政的子產反對,理由是玉環並非國家府庫之物(「非官府之守器」),而是商人的財物。子大叔、子羽都勸子產應允韓起,以免得罪晉國。但子產堅持不給,認為這違背了治國和外交原則。
韓起見子產不給,便自己跑去跟鄭國商人deal,商人無奈跟他達成協議後,要求韓起告知君大夫。子產得悉此事,再次義正辭嚴拒絕韓起,指出鄭國先君與商人家族曾有盟誓:
「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
翻譯成白話就是:「你不背叛我,我不強行買你的東西,也不乞求強奪。你做什麼好買賣,擁有什麼寶物,我都不會干預。」
子產跟韓起說,若你來這裏強迫商人交易,等於令鄭國背棄盟誓,恐怕你會失信於諸侯。韓起最終退回玉環,表示不敢為此招致罪過。(事見《左傳.昭公十六年》)
這個歷史故事,在過去的讀書人中無人不知,它闡明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偉大的政治家(如子產)必定堅守原則,保護本國商人免受外國欺凌,而不是反過來要求商人捨棄自身利益來保衛國家。只有像子產治理下的鄭國,才有資格說「國家是人民的後盾」。
幸好,李嘉誠早已未雨綢繆,根本無需依賴什麼「後盾」。上世紀80年代末他已開始分散投資,全球布局,現在長和的收入僅有12%來自中国大陸和香港,大部分收益則來自歐洲、北美和澳洲。正如Bloomberg的報道所說, “Li Ka-shing has little to lose as China threatens Panama deal”。
順帶一提,李嘉誠是加拿大人。批評一個外籍商人沒有考慮中国利益,實在令人費解,不知邏輯何在?或許又是「回南天」作怪,殘害了大公報作者的頭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1870 [浩男123], 25-03-16 12:59真係要幫 '回南天' 主持公道, 年年呢個時候都係回南天, 咁香港上吐下瀉佪案是否特別多?
如果而家香港有食肆發生類似事件, 可否用同一理由而避免責任? - #1869 [lym], 25-03-16 06:36原來真係連個天都唔鐘意!
- #1868 [亨利二世], 25-03-16 00:03「回南天」謬論說明了一件事
三間學校五十多個師生到韶關交流,回來集體確診腸胃炎。昨日,「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終於出來解畫,說根據初步調查,沒證據顯示這跟當地餐廳的飯菜或行程有關。不是食物也不是行程,那到底是誰的錯?蔡局長的答案是「回南天」——如此石破天驚的解釋,可說是為新時代公共衛生指明了方向。
蔡若蓮表示,回南天潮濕環境令細菌容易傳播,才是害得師生們腸胃翻江倒海的元兇。不知道醫衛局局長盧寵茂是否同意?回南天潮濕,有利於某些細菌繁殖,理論上的確可能提高感染風險,但拿來解釋這次交流團的拉肚子事件,實際上卻很難服眾。
說真的,「沒證據」證明腸胃炎跟食物有關,不代表證明兩者完全無關吧?這些師生在同一段時期、同一個地區,吃同一家餐廳的飯菜,然後一起抱着肚子喊痛,因果鏈明顯到這個地步,難道不是指向同一個感染源?
蔡若蓮還要解釋一下,如果真是「回南天效應」在搞鬼,那為什麼韶關其他地方,甚至整個中國南方沒人跟着拉肚子?難道韶關的細菌特別厭惡香港人,只挑這群師生下手?香港也有回南天,最近可沒聽說有人在本地集體中招。看來香港的細菌比較佛心,不像韶關的那麼兇悍。
《大紀元時報》訪問了一些韶關交流團學生,揭露實際病情較官方公布的更嚴重。有學生透露,首日午膳的食物很油膩,吃完馬上胃痛,持續數天,他有吃藥,但沒看醫生。他聽說幾乎全級所有同學,當晚回到酒店都疴嘔肚痛,質疑衛生署公布的腸胃炎學生人數較實際的少,只計算事後請病假三、四天的嚴重個案,未包括像他這類沒就醫的人。
原來,就算只是腸胃炎這種「小事」,當局公布的資料也有不盡不實之嫌。蔡若蓮還厚着臉皮鬼話連篇,講一些科學上、邏輯上站不住腳的謬論,寧可怪罪天氣,也不承認是中国交流團出了事。這說明什麼?就是有人拼了命也要掩蓋愛国教育活動的陰暗面;掩蓋不住也要嘴硬,死不認帳。
這下你該恍然大悟了吧?為什麼聖保羅男生之死會被弄成千古懸案或国家機密一樣,雲裏霧裏令人毫無頭緒。因為不管官方公布什麼死因,大家都能打破砂鍋問到底,最後八九成會扯出中国交流團的大麻煩。比如說,要是宣布是病死的,大家肯定會問:中国大陸的醫療是怎麼回事?有沒有延誤?再追問下去,病因會不會跟吃了什麼怪東西有關?一層層剝開,問題可就大了。
你想想,連拉肚子這種事都要左遮右掩,硬說跟交流團無關,死人這天大的事,當然更得把嘴巴縫起來。蔡若蓮連「回南天」如此天方夜譚的理由都敢搬出來,可見她沒本事為聖保羅男生的死給出一個滴水不漏的說法。只要有一個缺口讓人追問下去,交流團的大串問題肯定藏不住。乾脆不給死因,沒得問就沒問題,這招真「絕」。
相關文章:
何以鴉雀無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4185838
圖/獨立媒體 - 下一頁 (1 of 95)
- 返回 ...
襠国台办為一條韮菜中配發人權聲明,呢條怎會係一條冇任務嘅普通韮菜?返回棗蝈有專人接,有大漢同佢推行李,真係咁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