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0 [bigleung], 25-07-03 10:36
- #2099 [亨利二世], 25-07-03 10:23「猜呈沉」的原意也是辱華?
英國搖滾樂團Oasis的世界巡演快將開鑼,還要在日、韓登台,想不到主音Liam Gallagher卻無事生非,在X平台寫下有種族歧視意味的「Chingchong」一字,惹怒中、日、韓的亞洲網民。大量網民湧進去留言批評,更表示要抵制亞洲巡演,Liam最終刪文道歉,聲稱無意冒犯。
「Ching Chong」或「Ching Chang Chong」是模仿華人說話的發音,在今日西方社會,往往被視為嘲諷華人及東亞裔人士的貶義詞。Liam Gallagher闖的禍,其實屢見不鮮。
例如法國有位叫Christophe Adam的星級廚師,2019年在餐廳供應一款沙律,叫「Tching Tchong」(即法文版Ching Chong),馬上被口誅筆伐,最後自然也像Liam般道歉懺悔,並解釋自己小時候常常聽到這個詞,根本不知道是歧視語言。
他真的不知道嗎?我相信有可能。就以我們都玩過的「包剪揼」(即「石頭、剪刀、布」)為例,廣東話也叫「猜呈沉」(或寫作同音的「猜情尋」)。但「猜呈沉」到底是什麼意思?由於這三個字過於費解,網上便衍生出各種稀奇古怪的解釋。
有說「猜呈沉」本字是「搋澄鋹」,「鋹」指五代十國的南漢末代君主劉鋹,「澄」是當時弄權的太監龔澄樞,「搋」指毆打,整句即「毆打劉鋹、龔澄樞」,穿鑿附會到極點。
致力研究粵語的中大榮休教授張洪年,則認為「猜」即猜拳,「呈沉」本字是「秤沉」,指秤東西用的「秤錘」或「秤砣」。但張教授也指出這猜測的缺點:古代文獻記錄及粵方言語料都沒有「秤沉」的講法。
我認為「猜呈沉」之所以費解,是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中文!我大膽猜測,「猜呈沉」這三個音,很有可能來自「Ching Chang Chong」或其變奏「Chang Ching Chong」。這可不是玩笑。德文的「包剪揼」叫做「Schere, Stein, Papier」,但另一個常用說法就是「Ching Chang Chong」。
Moe Phoenix有一首德語歌叫「Ching Chang Chong」,歌詞中有這麼一句:
Was soll ich mit Stein, was soll ich mit Schere
Und ei'm Blatt Papier?
你即使不懂德文,也見到「Schere, Stein, Papier」三字吧?可知歌名「Ching Chang Chong」就是指「包剪揼」,並非歧視華人。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包剪揼」在中國各地有不同叫法,上海人叫「猜咚猜」,西安人叫「猜咚吃」,杭州人叫「琴棕繃」,同樣無法用中文解釋。「琴棕繃」的發音,我覺得有點像墨西哥人講的「chin chan pu」(即「包剪揼」),正如粵語「猜呈沉」類似德文「Ching Chang Chong」——難道都是巧合?
你可能會問,德文也好,西班牙文也好,怎麼會變成中國不同地區的用語呢?當中語言文化交流的路線,我尚未考證(很可能無從稽考),只能這樣猜測:「包剪揼」大概在十九世紀從中國或日本傳到西方,外國人發不出「石頭、剪刀、布」或「包剪揼」的音,只好馬馬虎虎用戲仿中文的「Ching Chang Chong」之類的三個音代替。隨後,這些洋名出口轉內銷,逐漸傳回中國遍地開花,衍生出不同方音,廣東話就是「猜呈沉」。
以上所說純屬猜測,對不對我不知道,但似乎沒有「搋澄鋹」那麼牽強。若我有幸猜中,那麼「猜呈沉」、「琴棕繃」都是今天被視為辱華的貶義詞了。瞧,連華人也不知道母語有辱華雜質,外國人一時糊塗,其實亦不足為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98 [lym], 25-07-02 21:12就差在沒有叉燒著住道士袍一路諗腳按法跳火盤。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7-02 21:13:44 -
- #2097 [bigleung], 25-07-02 21:00
好明顯靈感來自破地獄! - #2096 [lym], 25-07-02 12:37識咩呀你地?呢D叫以毒攻毒。大家都見到死緊頭啦,未索性做埋場法事,以求(家)超生囉!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7-02 12:37:37 - #2095 [亨利二世], 25-07-02 09:57留返七一先講
香港「慶回歸」燈飾展在網上劣評如潮,很多網民形容燈飾像「紙紮祭品」、「花圈」之類(見附圖),意頭不吉利。據某個「立法會議員」所說,這些燈飾由內地藝術家創作,成本約38萬元,地區團體出資,不涉公帑。
燈飾是否「靈堂風」,我不予置評,但看着照片,只想起一兩個月前有讀者私訊問我:近年流傳「壽桃」用於喜慶、「壽包」用於白事,相混則以為不祥,而昔日專欄作家王亭之還寫過一個故事,指兩者決不能混淆,故事似係虛構,「望馮翁閒暇可作考證」。
讀者抄錄了王亭之的文章,如下:
//當年有一軍長在北園酒家為母親擺壽酒,臨末,上壽桃,一伙計失口說為「壽包」,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座上有人拔槍向天花板連射,說是當如燒爆仗以化解不祥。酒家主人當晚分文不收,還要翌日擺酒賠禮,兼為太夫人「添壽」。
這是民國初年的事,王亭之未及見,只是聽家中長輩述說,俾知禁忌。而凡所參加壽筵,皆留意到人人稱壽桃,乃知長輩所言之不虛。
可能因為四五十年代動亂頻仍,香港的飲食業多外行人加入,於是茶樓酒館的老規矩盡廢,將壽桃稱為壽包即是其一。//
北園酒家這故事,以我所知,僅見於王亭之筆下,別無文獻記載,寫法好像信口開河——如北園酒家創辦於1928年,算不上是「民國初年」——我認為很可能是他杜撰的,不足為憑。至於「壽桃」和「壽包」的區分,則是另一個問題。
近年流傳的說法是:壽桃呈桃狀,刷上紅色素,用於壽宴;壽包則是圓形包狀,上面印有「壽」字,用於祭祀或白事,如解穢酒,有時又叫「平安包」。然而我小時候從未聽過這樣的區分,問五位跟我年紀相若或比我年長的朋友(都是土生土長香港人),都說不知道「壽桃、壽包」之別。我再問一位在廣州長大的朋友,也說聞所未聞。
考諸中國舊小說(如《紅樓夢》),古人生日宴吃的是叫「壽桃」無疑。至於「壽包」兩字始於何時、是否僅用於白事,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在網上翻查舊報紙,看到1988年香港《華僑日報》一則娛樂新聞,標題是「過廿二歲生日同事送壽包 鄧萃雯談擇偶條件 要成熟有事業基礎」。由此可見,在八十年代香港,「壽包用於白事」這個觀念並未普及。報紙這個寫法,跟我和朋友的語言經驗一致——昔日香港人根本不會分得那麼細。
然則這個區分,是王亭之或近年網民虛構出來的嗎?也不是。我求教於新加坡出生的邁克,他答:「細個已聽過。好多老規矩,可能上一輩南洋華僑更執着。」女貓奴(即內子)也告訴我,她小時候也聽祖母說過,生日宴吃的是壽桃,不能叫「壽包」。
綜合各人意見,大致的結論是「各處鄉村各處例」。比我年長兩三輩、來自某些地區的人,的確嚴格分開「壽桃」和「壽包」,但跟我差不多年代成長的香港人,一般沒有這種禁忌,直到近廿年有人重提舊俗(如王亭之),港人才開始把這種區別當一回事,甚至像老學究般咬文嚼字。
為什麼那個年代許多香港人不區分「壽包」、「壽桃」呢?我也問過林夕,他只知道「花圈」跟「花籃」不能混淆,但多年來也不知道「壽桃」有別於「壽包」。對於香港中文不夠「純正」,夕爺有一個理論:
「各處鄉村各處例,有些地區百無禁忌,有些則非常執着。從前香港人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上海、廣東、東南亞華僑,什麼人都有,他們的語言互相碰撞,結果『四敗俱傷』,導致香港語言百花齊放,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自然不會細分什麼壽包壽桃了。」
我很喜歡這個「四敗俱傷論」。「四敗俱傷」,聽起來很糟,但比起什麼都「一錘定音」,我認為好得多了。所以,要不要嚴格區分「壽包」和「壽桃」,你自己決定好了,我沒有標準答案。
讀者一個多月前問我這道問題,本該早點回覆,但每天都有些更值得寫的東西,便一直拖到今天——從某年開始,這天便再沒有任何事發生了,以後有乜就留返七一先講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94 [亨利二世], 25-07-01 13:24那年深圳,一起追過我們的「女孩」
昨晚寫香港中五女生被深圳「四大公安」包圍騷擾,不禁勾起一段陳年往事的回憶。二十多年前,我跟故友楊生(長期讀者或許還記得他)偶爾會北上深圳買書。我們的行程總是雷打不動:從深圳火車站出發,步行五十分鐘到深南東路的深圳書城,買書後,便原路返回火車站,搭車返港。
沿途我們總愛談天說地,或背誦最近讀過的詩文,五十分鐘轉眼即逝。這樣的「深圳一日遊」本來乏善足陳,唯獨一次經歷,至今記憶猶新。那天陽光明媚,途人稀疏,我和楊生一路走,一路輪流背誦莊子〈齊物論〉,你一段我一段,不亦樂乎。
就在我們步行了約莫半個鐘頭,正背到興頭上時,空氣中忽然飄來一股廉價香水的味道,隨後兩個身影無聲無息地從身後湊了過來。我起初還以為是遇到打劫的,定睛一看,才發現是兩個濃妝豔抹的大姐。她們的來意,不言而喻。
她們顯然看出我們不像本地人,便嬌聲軟語地用帶口音的廣東話問道:「靚仔,腥港嚟呀?過嚟傾偈吖。」我還來不及反應,其中一個已伸出祿山之爪,想勾住我的手臂。楊生則彬彬有禮地說:「唔使喇,真係唔使喇。」
然而她們並未罷休,依然輕挽我們的胳膊,嘴巴喋喋不休:「哎呀,靚仔做乜咁急呀,過去坐下啦⋯⋯」如是者死纏爛打十幾秒,不管推說多少次「唔使」、「不用了」,她們也完全沒有放棄跡象。我覺得再瞎纏下去不是辦法,當下眉頭一皺,計上心頭。
古有唐三藏唸心經破除魔障,我又何嘗不能唸《莊子》驅逐流鶯?於是,我心無罣礙地對着空氣朗聲唸道:「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楊生望了我一眼,心領神會,便接着背下去,懶理那兩個不停叫着「靚仔靚仔」的風塵女子。
她們又追了半條街,聽到我們喃喃自語完全不知所云,應該覺得自己時運低,碰上兩個癲佬,便沒再跟着走了。相比近日兩個香港女生遇上「四大公安」,以上經歷自然只是小事一樁。但無論如何,這也是我在大陸被騷擾的真實體驗,讓我從另類角度認識国情。
深圳如今的狀況如何,我不甚清楚,但像我這種甚少北上的人,都能在光天化日、大街大巷遇到這類麻煩,現在大批香港學生到大陸過夜「考察」,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就很難說了。畢竟,不是每一次都能靠莊子來解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圖/ 《唐伯虎點秋香》 - #2093 [亨利二世], 25-06-30 10:09「回南天」和「大熱天」疊加效應
繼聖保羅男生死亡事件、韶關交流團集體腸胃炎後,香港中學的內地考察團又上新聞了。這次是兩名女學生在酒店遭四個住在同一層的「公安」騷擾十五分鐘,其間的「近距離交流」,應該會讓她們畢生難忘,並深刻體會到中国国情。
事發於26號晚上,兩名張沛松紀念中學的中五女生隨團到深圳做「公民(科)考察」,當時她們身穿校服,正在酒店內等待升降機,誰知忽然來了四名醉漢搭訕,有人自稱公安,又有人用手機對着她們拍片。四人逐漸圍成半圓形,堵住去路,嚇得她們花容失色。
兩少女為免激怒對方,一邊敷衍答話,一邊打電話給同層的老師求救。如是者僵持十五分鐘,老師都沒有接聽。幸好有其他學校的老師經過,為她們解圍。之後張沛松中學的老師終於現身,並要求醉漢刪除影片,但醉漢矢口抵賴,聲稱沒有拍片。
雙方各執一詞,兩名女生便要求酒店提供閉路電視片段,證明醉漢曾拍片騷擾她們。豈料酒店稱閉路電視已經壞掉,無法提供證據。老師束手無策,只說會上報教育局。更令人無言的是,事後老師非但沒安撫同學,更指責她們,「點解你哋要同佢哋講嘢?你哋有冇安全意識㗎?」
然而在考察團出發前,該校老師曾對學生說,你們身穿校服時,碰到陌生人一定要有禮貌,因為校服是學校象徵,不能失禮。面對一群自稱公安的醉酒佬,還要顧及所謂校譽,若你是那兩名女學生,又可以作什麼反應呢?
此事曝光後,教育局回覆傳媒說,已聯絡學校和承辦機構了解事件,並要求學校提交調查報告,彷彿「一切責任全在校方」。有趣的是,我在Threads的相關帖文下看到一個留言,值得公眾留意,原文如下:
//我係「隔離學校」既學生,嗰日我地都嚇到傻,據聞我地學校老師敲佢地老師房門嗰下佢地學校老師係冇開門,過咗段時間先開門。呢間酒店係超級無敵低quality,好污糟,花灑固定咗冇的拎住用,要企係浴缸入面沖涼,張防滑墊好污糟,有小強,隔音差,唔知教育局點樣搵到呢間極品酒店//
(留言來源:https://www.threads.com/@jdhhdbjcnksn/post/DLeTVDlTitf )
然則這間「極品酒店」是教育局安排的嗎?關於所謂「公民考察」的行程食宿,「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說過:「教育局按政府既定機制進行採購,以委託承辦機構籌辦公民科內地考察。」就是說,這間兼有醉漢和小強的「極品酒店」,即使不是教育局直接找來,也是由他們委託的承辦機構負責安排,說到底依然跟教育局脫不了關係。
學校固然要提交調查報告,但教育局也不能擺出一副「花生友」的躺平姿態,至少要給大眾一個說法。上次集體拉肚子,蔡若蓮說是「回南天效應」。那麼女學生被騷擾、老師不見人⋯⋯又如何解釋是好呢?「回南天」過去了,順理成章可以歸咎「大熱天」。
內地同胞其實沒醉,只是溫度太高,雙頰熱得紅撲撲,看起來像醉酒,人也變得特別熱情而已。老師不見人,沒接電話,是因為天氣太悶熱,要多洗澡。至於閉路電視壞掉,這個大概跟早前「回南天」有關,濕氣重,機器失靈,所以拍不到醉漢(或公安)騷擾女生,也是很合邏輯的事。
總之按照慣例,當局就算向公眾交代,都必然堅守一條「底線」: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定跟交流團行程及中国国情無關。「那四個男人是公安嗎?若是假冒,何不報警處理?」假如有記者斗膽追問這類連「回南天」、「大熱天」都解釋不到的問題,那就是「軟對抗」了。為了不讓政府難堪,「立法會」記住記住記住不要討論此事啊!
相關文章:
「回南天」謬論說明了一件事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4426463 - #2092 [lym], 25-06-29 21:00AI :「作繭自斃」的意思是指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裹起來,後比喻人做事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或自作自受。
又真係好貼切。道盡為何會到此境況。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6-29 21:02:09 - #2091 [bigleung], 25-06-29 20:48
我讀得書少,唔知道繭會變蝶,咁蛹會變乜??
佢暗示FV永遠行錯路,永不翻身!!?? - #2090 [Xylitol], 25-06-29 18:32為~何~~世間良緣每多波~~~折.....
- #2089 [simpleman], 25-06-29 10:52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 ..............
最後修改時間: 2025-06-29 11:01:55 - #2088 [lym], 25-06-29 08:12嘩!化諜?腳瓜安全至上下邊個敢?
- #2087 [一縷炊煙], 25-06-29 05:00哭墳,之後化蝶,最後就係成仙,再不需食民間煙火
依家班高官全部已成仙 - #2086 [亨利二世], 25-06-29 01:55香江化蝶記
常常說要「刺激你思維」的友人K姐,下午傳來一則李家超的新聞,還附加一句恍如矢志殉情的評語:「我哋要化蝶呀!」當場嚇了我一大跳,還以為她跟「lady killer」有什麼蕩氣迴腸的關係。
細看內文,原來李家超今天在Facebook上載影片,拍攝自己遊蝴蝶園,形容政府施政是「破繭成蝶」。他以「繭」比喻限制、困難,「破繭」就是破局求變,聲稱「只要我們主動『破繭』破局,破解市民關心的問題,一定能讓香港變得更美好」云云。
我第一反應就是:咦,你想「破解市民關心的問題」,為什麼立法會卻有「四不講」呢?(詳情可看《信報》余錦賢專欄或我昨天寫的文章)難道「破解」問題之法,就是首先「破解」那些提出問題的人,把質詢的聲音都壓下去?
至於「破繭成蝶」這個比喻,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只令我隱約feel到一種「軟對抗」式嘲弄。李家超的Facebook帖文是這樣寫的:「破繭後的蝴蝶,視野定必更開闊,就如改革求變的香港,我們必定能展翅高飛,綻放新的光芒!」
根據這幾句話,你認為他的意思是香港現在「破繭」了嗎?「定必」、「必定能」都不是陳述事實的字眼,只表示有信心「將來一定做到」。也就是說,李家超承認香港還在「繭」裏,困難重重,跟「由治及興」口號未免自相矛盾。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繭」代表限制和困難,那麼困難的源頭在哪?答案自然是「作繭自縛」了。「破繭成蝶」好像充滿正能量,但細心一想,就知道它無非兜一個圈暗示:(一)今天港府還未破局;(二)這個困局是他們自製的。
其實香港早就不是幼蟲了。1841年開埠後,由小漁村蛻變成國際金融中心,其間風雲際會,虎嘯鷹揚,雄豪輩出。回首前塵,香港半世紀前已經破繭而出。怎麼到了2025年,昔日繁華倒像是南柯一夢,什麼都要重頭來過,等待「破繭成蝶」呢?
儘管香港已過了「破繭」時期,但友人K輕改一字,稱為「化蝶」(中文真是博大精深),我則覺得十分貼切。不妨扯開講一點典故。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以「化蝶」比喻殉情,很多人以為源頭是梁祝悲劇,但其實是更早載於《搜神記》的韓憑夫婦故事。
話說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妻子何氏是大美人,康王見色心起,不但將她搶走,還流放韓憑去修築城牆。韓憑寫了一封遺書給何氏,便憤而自盡。何氏被宋王強搶為妻,鬱鬱不樂,得悉韓憑已死,自己亦生無可戀,便把衣服偷偷弄破,趁着跟宋王登高台時,一躍而下。宋王的侍從想抓住她的裙裾,結果「着手化為蝶」(見《太平寰宇記》卷十四引《搜神記》)。
我猜想,這兒「化蝶」的原意,很可能是隱喻何氏縱身躍下之際,宋王侍從所抓到的衣服都片片碎裂,紛飄空中,彷彿蝴蝶飛舞。後來大家把景象幻想得更加凄美,就講成何氏本人「化蝶」去了。這個殉情典故比梁祝流傳更早,大概是後人把兩者二合為一的。
然而香港何時有殉情呢?問世間情是何物,這個「情」的對象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個理想、一套制度、一種文化。至於色迷迷的「宋康王」又指誰?我沒頭緒。這方面,你應該請教那些老是說「there are a lot of girls」的食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85 [lym], 25-06-27 21:58好乸心啦,呢D野有鸠人理咩?重有呢班咁既柒頭,講又講得出咩樣丫?
- #2084 [亨利二世], 25-06-27 21:54唔好咁大聲呀——立法會有「四不講」
《信報》今天有篇專欄,題為「議員獲溫提『四不講』 慎言熱點敏感議題」,作者余錦賢。文章說最近一兩個星期,不少立法會議員均收到風聲,要避免主動談及四個關乎民生的議題,包括「的士與網約車之爭、外賣員權益、皇后山瀝青水風波,以及大富豪夜總會重開」。
余錦賢稱不知道「四不講」的確切原因,但估計這些議題「可能激發社會上不同立場群體矛盾,涉及群眾事件,又或者令政府難堪,乃至引發親反對派網媒炒作,令公眾注意力轉移,偏離了目前特區政府拚經濟謀發展的施政主旋律」。
是假消息嗎?暫未見「反駁隊長」像對付《明報》那樣,即日投稿《信報》澄清。若是真的,從前已經是天大醜聞了(今天卻好像無人過問)。根據所謂「基本法」第73條,立法會職權包括「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就任何有關公共利益問題進行辯論」等。上述四大「被禁」議題,除了「大富豪夜總會重開」,都跟政府工作及公眾利益息息相關,真正的議員怎可能避而不談?
翻查一下近日新聞,立法會有關上述議題的發言也的確不多。其中最影響民生的皇后山瀝青水事件,上次在立法會討論已經是6月18號了。那天,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到立法會接受質詢,表示水務署、房屋署已多次清洗水管水缸,並加裝22個過濾設施。
據報道,當時有兩個議員發言:一是劉國勳,指有居民發現清洗後的水仍見黑點;另一個是容海恩,她批評濾網治標不治本。甯漢豪對此質詢,並無即時有效的解決方案。若議員乖乖遵守「四不講」的潛規則,這件事恐怕將不了了之。
民生議題不重要嗎?當然重要,但政府日夜宣傳的「国安」涵蓋20個領域,如糧食安全、文化安全等等,原來不包括食水安全。事實上,就算立法會聽命噤聲,媒體也不見得會聚焦報道特區政府的「施政主旋律」。例如不屬於「親反對派網媒」的《東方日報》,在6月24日就繼續報道食水問題,說:
//近日繼粉嶺皇后山邨及居屋山麗苑食水出現「黑點」的食水安全風波後,傳媒抽驗多區居民食水,亦發現有個別屋苑的食水同樣出現可致癌的瀝青物質,引起全港市民廣泛關注,尤其是有老弱病幼的家庭,更是人心惶惶。//
聽起來很可怕啊。要不要也傳話給《東方》,指示他們「四不講」呢?
看了余錦賢的專欄,我好像明白為什麼現在立法會的討論變得越來越無聊——原來真正重要的民生議題不能講,那些「代議士」只好挖空心思講些不着邊際的話,如「太空油」改名「喪屍油」,或維多利亞公園改叫「多維利公園」,諸如此類。
至於為什麼不能討論「大富豪夜總會重開」呢?我估計,有人可能擔心「議員」發言水準太低,一碰到這話題就鬧出黃色笑話,所以預先禁止吧?無論如何,這「四不講」現在曝光了,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看看這個「立法會」還會不會跟進討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請訂閱支持十三維度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efirot - #2083 [亨利二世], 25-06-26 21:22「小花」退選港姐的理由
以「成個人都大陸晒」嶄露頭角的民建聯「小花」莊雅婷,近日可謂成了風頭躉。她忽然參選港姐,再閃電宣布退選,一兩下花招就令全城圍觀,更惹來台媒關注,稱她「北大美女學霸」。無論政治前途如何,莊雅婷已經贏盡名氣。
在莊雅婷發表的退選宣言中,她稱「事情對區議會的觀感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以她決定「根據社會的認知,保護區議會的形象,守護初心、遵從內心」,不會繼續參選港姐。
這個退選理由令我笑了。
今天「區議會」有什麼形象,大家心裏有數。事實上,由莊雅婷獲委任為「區議員」的那一天開始,社會對區議會的觀感就已經直插歷史谷底,誰還會認真看待這類「議員」?
在莊雅婷13歲那年,立法會通過《2013年區議會(修訂)條例草案》,未來的區議會將取消所有委任議席。2019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下歷史新高,達71.23%,非建制派獲得壓倒性勝利,得388席,而包括莊雅婷那個政黨民建聯的建制派,則輸剩59席。這才是社會對區議會觀感最好的時候,理由很簡單:有民意基礎。
若非中共輸打贏要,在2023年大改選舉規則,將直選議席由452個砍至88個,並新增179席委任議席,及176個由政府委任的地區委員會成員互選的議席,那麼,莊雅婷根本就連當所謂區議員的資格也沒有。
直到今天,香港市民仍不知道莊雅婷是憑什麼獲李家超委任的,她的家庭背景亦諱莫如深。根據公開資料,大眾只知道她自幼在香港的國際學校就讀,2018年完成國際文憑課程(IB)後,同時得到倫敦某名牌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最終她「棄暗投明」,懷着愛国精神入讀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兼讀光華管理學院商學位。
在北京讀書三年後,莊特地休學一年返港,加入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的助選團隊,並任職議員助理。其間她做了很多「義工」,例如到疫苗接種站幫手,又響應何君堯的號召,跑到護老院服務。這一年休學,相信是經過精心計算,旨在洗CV,為從政鋪路。
相比起參選港姐,莊雅婷這種「上位」過程,不是「對區議會的觀感」產生更大的影響嗎?
這朶「小花」由唸北大——她挑選的政府管理學院,畢業生主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做公務員,正是建立人脈的一流踏腳石——在政壇上位,到現在終於成名,每一步都似乎很有計劃,難怪連湯家驊都忍不住在臉書發帖,指莊雅婷可能「有高人指點」了:
「無論如何,在今天特區只重外型不重內涵的政治環境下,參選過港姐再選區選,甚至立法會選舉也肯定有很大幫助。莊議員此舉莫非有高人指點?」
值得留意的是,湯家驊明言今日特區政界「不重內涵」,雖切合事實,卻有「軟對抗」的嫌疑。至於所謂「只重外型」,恕我難以苟同。當然,審美標準畢竟人人不同,在湯大狀眼中,也許李家超和鄧炳強都很俊,而葉劉和麥美娟「嗰個女仔」都別具韻味吧。
相關文章:
零發言的香港「議員」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26134434
圖/ 莊雅婷IG - #2082 [simpleman], 25-06-26 11:36但真喺估唔到命名比賽係名醫林順潮提出!pk鄧回應嗰名就真喺點出邊個改污名最耍家?!
- #2081 [lym], 25-06-26 11:26係咁藍精靈使吾使改名?
- 下一頁 (1 of 105)
- 返回 ...
本地圍村人會一起喊"秤沉磨鉸叉燒包"才一起伸手。